【中華百科全書●歷史文物●陶器】 關於陶器的製作,我國以往許多文獻中有過種種傳說性的記載,如周書載「神農耕而作陶」,史記載「黃帝命寧封為陶正」呂氏春秋載「黃帝有陶正昆吾作陶」,物原載「軒轅氏作碟」,以及周禮考工記載「有虞氏上陶」等等。
這種說法,在後來的許多陶書中也都被引用,作為陶器起源的根據。
固然,這些都是史前的傳說,沒有確切的證實;
但是,依據上古聖人製器以利天下的說法,在定居的農村社會裡,也不能否認其有相當根據的傳說。
陶器的製作,可以說是人類最早的一項手工生產活動,那是由於用黏土塗在編製或木器的容器上而發生的,目的在使其能耐火;
因此,不久之後,人們便發現成形的黏土,不要內部的容器,也可以用於這種目的。
到了新石器時代,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生活的改善,需要飲食器、貯藏器和炊器,而用就地取材的黏土製成陶器;
其次,用人工取火的控制方法,使人類有把握能把黏土塑成的泥坯在火中燒成比原來堅固得多的陶器。
所以,陶器的生產是隨著人類以農業為主體的定居生活的出現而出現;
同時,陶器又使這種定居生活逐漸穩固下來。
另一方面,陶器的出現也促進了人類進入金屬時代,因為利用陶器作煮食物的用具之外,還因為陶質的耐火性能,可以用來作為冶煉金屬的母型。
我國發現史前最早的陶器,是民國十年在河南澠池仰韶村,出土有灰色粗陶和精美的彩色陶器;
據比較可靠的估計,是距今約五千年前的人類遺物。
此後,在山西、陝西、新疆、河套以及內蒙古等地陸續有同樣的發現;
考古學上稱為「仰韶文化」。
這一文化時期的特徵是陶器被大量使用,紅陶和彩陶製作流行,而製作的方式,都是採用原始性的盤築;
直到陝西華縣泉護村的仰紹文化晚期的陶碟發現,陶輪的製作纔開始。
龍山文化的黑陶器便儘最使用陶輪,製出薄胎的陶器。
商周時代,雖則盛行青銅質的禮器,但祇限於王室及卿大夫階級,一般民間還是普遍地應用陶器;
甚至在東周時期一般民間也由日用的陶器進而倣製禮儀的陶器。
春秋以後,把陶器的應用擴大到建築方面,如磚、瓦、水管道等,都曾在各地發現;而帶釉的陶器,也在戰國時代大為發展。
兩漢陶器,製作日盛,從而得到迅速的發展;尤其是東漢以後,為適應當時民間的需要,陶器製作轉向厚大、多容量方面器物的生產,隨葬品都以陶為之,至若陶俑,則更異常生動,其他如綠釉的多方面發展,都是陶藝的高度成就。
三國時期敷釉技術又有顯著的提高,胎質精進,出現了比較成熟的瓷器。
到了隋唐,瓷器雖已正式成熟,但應用者祇限於上流社會,而陶器仍普遍應用於一般社會,以迄近代。
(譚旦冏)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69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