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戲劇●紹興戲】 紹興戲,是地方戲劇中,新生的劇種,也是浙江十六種劇中最年輕的劇種。
紹興戲發源於浙江舊紹興府所屬的嵊縣,因稱為紹興戲,紹興是古代越國的首都,又稱為越劇。
民國初年,紹興戲還是地方小戲,每班不過七、八人。
經後二十多年,吸收了皮簧、京劇與紹興亂彈的演唱表演形式,逐漸變成大戲。
流行於全浙江省,隨後發展到上海、華東各地,並遠到北京、東北、重慶、漢口、福建、廣州一帶。
它的原始曲調、唱詞已無從考證,大概係當地農民所熟知的一些民歌曲調。
演唱時只有一個竹篤鼓,一副檀板,敲著歌唱的節奏,此外,就依靠旁邊沒幾個人替他們幫腔,因此稱其腔調為的篤腔,稱其戲班為的篤班或小歌班,最原始的劇目有:蠶姑娘、童子癆、懶惰嫂、揀茶葉、賣婆記、相罵本、箍桶記、養媳婦回娘家等,從而流行到嵊縣鄰近的富陽、桐廬、臨安等一帶地區。
民國五、六年,紹與戲第一次進入上海,由於設備簡陋,不受觀眾所喜好而遭受失敗,返回嵊縣。
經此經驗,積極的吸收京劇等表演形式,增加鑼、鼓、二胡、三弦等樂器,改名稱為紹興文戲。
劇目有:玉連環、雙珠鳳、賴婚記等。
當時在上海已有數十個越劇班於各茶樓演出,不久每班的成員由十餘人擴充到三十餘人,全是男演員,以魏梅朵最受觀眾歡迎。
這可算是紹興戲在上海開始占有一席之地的期間,一直維持到開始抗戰。
民國十二年冬,在上海閘北的昇平歌舞臺首次排出紹興大戲,文武女班的牌子,這是紹興戲發展史上的一個畫時代的大轉變。
這是第一個清一色女演員劇團,由金雲水組成。
劇目有:趙五娘、龍鳳鎖、秦雪梅吊孝、常遇春、戰倭寇、樊梨花、文武香球等。
雖然在上海不算成功,而轉到杭州、嘉興一帶演出,受到觀眾喜好,因而女子越劇就先後興盛起來。
抗日戰事開始,上海社會有了大變化,紹興戲被迫開始了男女合班,卻擁有大批的觀眾,能在二、三百座位的小劇院演出,最受歡迎的劇目是:梁山伯祝英臺、盤夫索夫、劉香女、碧玉簪、葉香盜印、珍珠塔、何文秀等,祝劇成了紹興戲的代表之作。
並採用了話劇舞臺裝置、燈光和道具,在服裝上也有新的改革。
快到勝利時,又有新越劇的出現,他們除改編少數舊劇外,百分之九十是新劇。
在音樂唱腔上都有此創造。
總之,紹興戲在短短幾十年中,由小戲變為大戲,在我國地方戲劇中,是相當突出的一種。
(王士儀)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68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