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戲劇●魚龍曼衍】 魚龍曼衍,是中國的散樂百戲之雜伎技藝,其發展得相當久遠,大致早在兩千多年前的秦漢時代,這種伎藝表演,已有極具完備的形式及規模。
此種動物之形象、神態、動作的技藝模仿,尤其特具中國風格的民族形式。
有人以為這種動物動作術的模仿,應與原始的魚龍神話圖騰主義(Totemism)的複合現象,有極密切的關係。
按說文、說苑、廣雅、瑞應圖中所提到魚龍的形象,它應是一種靈異之巨獸,代表著魚龍神話之圖騰。
生於水中,有五色之文采,能巨能細、能高能低、能上能下,小則化為蠶蠋,大則藏於天下,是可聚可散的靈獸,乍存乍亡,變幻莫測,神化無方,可化為龍、蛇、麟、蛙…等各種動物。
按此可以看出魚龍神話圖騰,應即代表著中華民族大一統為一的文化意識。
故漢帝設酒池肉林,作魚龍曼衍(百戲)之伎藝表演,以饗四夷之客於平樂觀廣場上。
此種壯闊場面,浩大陣容之表演行列,完全是當時君王為著向外國使臣,誇耀強盛國力和宣揚漢文化泱泱大國之風範而舉行的節目表演。
因此,魚龍曼衍之雜伎表演,應是指秦漢時代各種雜技表演之形態而言,其內容相當複雜-戲豹舞熊、白虎鼓瑟、蒼龍次箎…等臣獸百尋的表演行列,匯成蜿蜒不斷,變化多端,詭怪百出,驚俗駭觀。
它可以概括中國散樂百戲雜伎表演的內容和形式。
在中國歷史上,魚龍曼衍曾有兩次有名的大演出。
一次是漢武帝元封中(西元前一一○~前一○五年)在長安用百戲招待安息國(波斯),和中亞一帶派來的使臣;
另一次是隋煬帝大業六年(西元六一○)在洛陽招待突厥啟民可汗而舉行。
(林清涼)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68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