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歷史文物●燈彩】 燈彩,是元宵節花燈之總稱,燕京歲時記說:「各色燈彩,多以紗、絹、玻璃及明角等為之,並繪畫古今故事,以資玩賞,市人之巧者,又復結冰為器,裁麥苗為人物,華而不侈,樸而不俗,殊可觀也。」
日人永尾龍造支那民俗誌則說:「此處所謂燈,異於普通懸掛的燈,是新年特有的玩具,謂之燈彩,燈彩有數種,最普遍者為龍燈,…頑龍與盤獅,為燈中要物,有此可謂具備燈彩之要件。」
這裏所謂龍燈,實即目前慶典節日常見之舞龍,一說在紀念神話中大放光明為百姓解難的燭龍,兼祈願五穀豐登,元宵節奉燈正意味豐登。
盤獅即舞獅,也有辟邪鎮宅之效。
舊曆正月十五日元宵節(上元節),是我國傳統的大節日之一,賞燈即其重要活動,而且老少咸宜,正如各種民間藝術往往藉節慶時日活動,燈彩便形成民間畫工繪畫藝術的展覽與競賽。
元宵節,據說始於漢代而盛於唐代,其中欣賞花燈的習俗,傳到宋代,更加熱烈。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周密武林舊事諸書,曾詳細描述了宋代汴京、臨安兩地上元節的盛況,當時到了冬至,大家便已迫不及待地要預賞燈市了。
目前,臺灣的元宵花燈,規模最大的是大都市裏著名寺廟所舉行的花燈比賽,如臺北市的龍山寺、青山官、祖師廟,與北港鎮的媽祖廟等。
所見最普通的花燈是以竹片或鐵絲紮成各種幾何、植物、動物的形狀。
進一步則利用簡單的機械暗中牽引,使動物肢體擺動跳躍,再者是舊稱臺閣燈的大型花燈,更採用電動技術,材料也有使用塑膠者。
(莊伯和)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67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