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歷史文物●龍紋】 龍與我國民族文化關係深厚,為各期歷史文物上最重要的裝飾母題。
其神聖威儀,契合了古代美術寓教於藝的裝飾意念,而其靈動蜿蜒之形體,又適合任何造形空間,所以龍紋早在西元前十四世紀的殷商時代,便已在青銅器、玉器、骨器、白陶器上,被大量且成熟的運用。
多少世紀以來,龍紋隨著時代、地域、社會變動、文化交流…等種種客觀環境的遞邅變遷而變化茁壯,成就龍象至尊的地位。
玉石在商周時代曾被普遍運用在禮節器與一般裝飾上,而大量的裝飾玉上被施以動物紋為飾,其中以龍紋最多並且最好。
據考古資料顯示,先秦時代各期出土玉器的龍紋,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第一期是殷商時代:由於殷商是個充滿強烈祖先崇拜與敬仰鬼神的神權社會,玉器上的龍紋,表現被宗教束縛,未能自由創造的保守,造形上極為古拙。
第二期是西周時代:由於社會的逐漸開放與人文思想的加強,神權社會符咒式的迷信壓力漸漸淡泊,使得龍紋的發展開始有一個獨立的環境,它的神話性逐漸消失而走向裝飾性的表現,注重造形之美與活潑的律動感。
第三期是戰國時代:這個時代充滿了極度的動亂,不過它同時也是一個具有相當高度的人文主義與現實主義的時代。
龍的神話性象徵已不被重視,使得龍紋純粹成為一種裝飾題材,在雕琢上、造形上、設計上,匠人便在上一期的基礎上,再進一步力求精細、美觀、豐富,成就龍紋最輝煌、最成熟的時期。
第四期是漢代:由於社會風氣趨於樸實,以及美術潮流的走向寫實風格,兩者交互影響,玉器上龍紋表現造形拙劣、形式僵化與風格混亂不自然的現象,龍紋至此式微,取而代之的是簡易的螭紋。
先秦古玉龍紋,由此四個階段的變化作一番比較,正好看出其由發芽、生長、成熟到衰微的生命週期。
不過,龍紋雖因種種原因在漢玉上呈現衰退的面貌,在其他文物上卻仍舊大放異彩。
直至今日,不論在藝術、宗教、民俗、建築以及傳統器用上,龍依舊盤踞著中國裝飾藝術的殿堂。
故龍紋可說是傳統藝術的典型,民俗自我創造精神的表現。
(鄭純音)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67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