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商學●人力規劃與運用】 人力規畫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始產生之觀念。
主要原因走由於各國鑑於德國與日本戰後生產設備雖深受戰爭破壞,但因其具有高素質之人力,故迅即復興,且其經濟成長速度遠超過其他工業化國家。
其次是二次戰後技術進步速度加快,對技術人力之供應,必須作有計畫之培育,以減少教育投資之虛擲,及降低結構性失業對國民經濟之影響。
各民主國家政府乃逐漸在計畫性自由經濟之體制下增加人力規畫此一項目。
我國首次人力發展計畫係民國五十五年十月正式公布實施,其後分別於民國五十七年、六十年、六十二年、六十六年及七十年頒訂各期計畫。
人力計畫在性質上主要係屬經濟性計畫之範疇,故對未來人力供需之預測,均須配合經濟計畫之發展方向及成長速度進行。
但兩者間互為賓主,如經濟計畫估計所需之勞力不足供應時,或不能吸收新進勞動力,則需修正經濟計畫,以配合達成人力規畫之目標。
人力規畫之政策目標,雖因時代及國情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大致均以提高人力運用程度為中心。
其中包括維持充分就業,促進教育供應之人力與經建之需求相配合,改善就業市揚機能,激勵國民參與就業之意願,以及提高勞動生產力等。
在我國除上述政策目標外,尚因人口密度過高,而將緩和人口成長亦納入人力規畫之體系。
人力計畫之內容,一般包括過去情勢之檢討、基本政策目標之訂定、人力供需之預測、重要方案之設計及執行機關之分工配合等各主要部份而構成之完整之規畫體系。
惟在一般學術研究方面,所謂人力規畫僅以人力供需之預測為範圍,其中又以需求為重點,而不及方案之研擬。
至於一般採用之人力需求預測方法,大致可分為兩類:一種是根據各經濟部門產值與勞動數量之關係,計算出其技術係數,從而由經濟計畫所訂之末來產值及勞動生產力增加情況,即可求得人力需求之數量,再根據各行業之人力職業結構,以及職業與教育訓練之關聯性,最終估計出教育需求。
另一種是應用教育投資之效益觀念,計算不同教育之投資報酬率,在定額教育資源之前題下,對教育資源作適當之分配。
後者往往受統計資料所限,難以作較細之估計,致不能達成行政部門之要求,故採用者不多。
至於人力供應之估計,一般多以人口數量、人口年齡結構、勞動力參與率及各級教育產出等變數構成估計之模式。
我國由於自然資源貧乏,人力資源為末來發展之憑藉,故人力計畫實施以來,深受政府與民間之重視。
(張丕繼)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66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