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440|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華百科全書●戲劇●徽戲】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2-16 08:23:5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華百科全書●戲劇●徽戲

 

徽戲,早稱徽調,清乾隆時形成,今名徽劇,是我國古老的傳統地方戲曲,曾流行南方各省,現存皖南一帶。

 

明代中葉弋陽腔流行時,安徽南部的徽州與池州曾先後為皖、贛兩省的經濟中心,其中徽州離江西弋陽、樂平又近,弋陽腔由徽州再北傳入池州,並流傳到安徽其他地方,如石牌、太平等地。

 

流傳到安徽的弋陽腔,因受本地語言及民間曲調的影響,內容上遂產生了一些變化,特別是池州的青陽一帶,曾為餘姚腔的流傳地區,其變異更為明顯,萬曆年間,安徽的弋陽腔已發展出徽州調、太平腔、青陽調等聲腔。

 

明末徽州、太平一帶,崑腔逐漸與本地聲腔合流,如兼演崑曲劇目,歌唱崑腔曲牌,運用笛子、嗩吶樂器等,形成崑弋腔。

 

隨後西北一帶的秦腔(亂彈),亦由湖北、江西傳入安徽,它的樂曲結構(板腔體、唱詞整齊句法)與本地崑弋腔的結構(聯曲體、唱詞為長短句法)不同,使徽州、池州、太平等地的聲腔豐富不少,先後逐漸形成徽調的兩大系統-吹腔與撥子。

 

吹腔的主要來源是四平腔,它可能是弋陽腔加入伴奏樂器,並取消幫腔,再受秦腔影響,由曲體衍變成詩體形式,其曲調介於高腔與崑腔之間,以笛子、胡琴伴奏,徽班稱為平板,後來它的部分聲腔衍變成四平調。

 

撥子則源自秦腔,相傳它最初是用撥絃樂器,故名撥子,而後才改以胡琴、海笛之類的拉、吹樂器伴奏。

 

又因出於高淳縣,所以又稱高撥子。

 

吹腔與撥子二者關係密切,徽戲劇目中,梆(吹腔)撥合目的劇本,就有許多。

 

而後二黃調的產生,除去小部分是由吹腔演變而成,大都是由撥子演化而來的。

 

乾隆年間,以安慶、石牌為中心演唱徽調的徽班已相當流行,並遍及皖、贛、江、浙四省。

 

乾隆五十五年(西元一七九○),三慶徽班入京,接著四喜、春臺、和春等徽班先後進京,吸收了京腔、秦腔和漢調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逐漸演變為京戲,與南方的徽班成了兩個系統。

 

由於各地地方戲的興起和京劇流行的影響,同光以後,徽戲僅在皖南一帶保留。

 

另外,浙江的婺劇中,也有徽班的存在。

 

徽戲的舞臺藝術,雖然基本上和京戲相同,但較質樸,在某些方面,仍然保持著地方戲的特色,如唱詞較多、或用乾唱,僅以胡琴、月琴過門;

 

注重舞臺畫面變化。

 

皖南的徽班實際上已是崑、徽、京三種戲曲的合班,婺劇徽班則是「徽加亂」了。

 

徽戲的劇目相當豐富,據統計有一千多齣,大部分都是老戲,其中崑曲、撥子、吹腔的劇目特別多,但至今能演出的已不多見。

 

(牛川海)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6583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2-26 02:09 , Processed in 0.17187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