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990|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華百科全書●德文●德國語文】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2-15 09:32:5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華百科全書●德文●德國語文

 

德國語文淵源於印歐語系之西日耳曼語,這語系主要特徵是字與音相互吻合。

 

德語約有三十至五十萬字,是歐陸上各語文中字彙最多、文法最複雜的語文。

 

德國語文狹義地是施用於西德、東德、奧地利、瑞士德語區,北義大利南提洛山區(Sudtirol)、法屬艾爾薩斯(Elsass)及盧森堡。

 

但廣義說來,德語的語言界線興歐陸國家之界線不符合,因幾世紀來戰爭畫定了新疆界,但境內人仍使用德語,或者境內原本已有德語區之建立。

 

因此德語語言界線,北以北海丹麥為界,南至法國、瑞士疆界,東以奧德、奈塞兩河為界與波蘭為鄰,西至法國。

 

現有的德國語文,是經過幾世紀演變而成。

 

阿烈曼、法蘭克、圖靈根、薩克森及拜楊五族方言,是構成今日標準德文之主力。

 

從語言之時期分類,這標準德文可分:一、古標準德文(Althochdeutsch),西元七五○至一○五○年。

 

二、中古標準德文(Mittelhochdeutsch)一○五○至一三五○年。

 

三、早期新標準德文(Fruhneuhoch-deutsch),一三五○至一六五○年。

 

四、新標準德文(Neuhochdeutsch),一六五○年至今。

 

第四世紀由於民族大遷徙,迫使五大族語文發生交流,而形成了北德語、中德語、南德語(或稱高德語,乃因地勢高之故)。

 

南德語及中德語在第五世紀,因受了語音變化(Lautverschiebung)之影響,而合一成標準德語(Hochdeutsch)。

 

由於政治、文教、交通等天時地利因素之配合,再加上法蘭克族國王卡爾大帝(KarlderGrope,七四二~八一四)極力呼籲語文之統一,使南德語及中德語終因政治力量而達成統一。

 

北德語及荷蘭文分支之佛里斯語(Friesisch),均因不受語音變化之影響,而與中南部之標準德語,形成南北對峙之局;

 

並以阿亨(Aachen)至奧德河以北為南北語言界線。

 

這古標準德文,是由教士從事希臘及拉丁文之聖經翻譯研究,而創造的德文新字,加上當時混雜五族方言,而形成的標準德語產生的語文。

 

此時期較出名的文學作品,有希迪布朗德詩歌(HildeBrandsLied)及史卓斯堡誓言(StrassburgerEide)。

 

中古時期除了著重研究玄學外,騎士的愛情詩歌亦極負盛名。

 

為了寫詩,所以往昔僅能用拉丁文所表達的神祕教義,也盡量改用德文,而出現了抽象名詞之語尾結構式─-keit,-heit,-ung及-lich。

 

今日哲學、心理學中許多文字,究其根源,均與此中古德文之造字有關。

 

中古最偉大之詠史詩人哈特曼奉阿歐(HartmannvonAue)、沃佛攘奉艾森巴赫(WolframvonEschenbach)、哥佛里奉史卓斯堡(GottfriedvonStrassburg),以及抒情詩人─瓦特奉德佛歌維德(WalthervonderVogelweide)將中古德文應用到詩歌文學寫作上,摒除了方言。

 

由於音色之明朗及中古德文語法結構便利新字之組合,文人相競用之,遂使中古德文成為高雅的詩人語文(GehobeneDichtersprache),北德語系詩人,亦加入這愛情詩歌之寫作。

 

中古德文因此突破了南北語言界線,德國語文真正達到了統一。

 

這是德國語言史上,首次標準德語的全盛時期。

 

一三五○年大學設立,逐漸?

 

頭的平民階級,瓦解了中古騎士邦郡制度。

 

疆土的重新規畫,使得語文再度陷入混亂分歧。

 

幸賴開拓東境者,將中德語與南德語,混合成一種介於二者間的東中德文(Ostmitteldeutsch),應用在薩克森公侯封郡領域內,作為文書來往之官方語言;

 

其他邦郡接二連三,沿用這語言,所以這種通用的公文語言(Kanzleisprache),便成了新標準德文之先聲。

 

都市制度之逐漸成長,商業之繁榮,市民捨棄了中古騎士之繁文褥節語文,而改用重實效及接近一般日常生活所說的日用語。

 

馬丁路德的聖經翻譯,更力求簡單易懂,如街市庸民所言之語文書寫。

 

這種語法文字上之大改革,也為新標準德文立下了新的里程碑。

 

加上谷登堡(Gutenberg)印刷術的發明,大學教育之普及,使新標準德文,擴展應用到全國之各角落。

 

新標準德文與中古德文,明顯的差異點是一、母音的變化:即單母音變成雙母音(i→ei,au,eu)或雙母音變成單母音(ie,uo,ue→i,u,u)二、複數之組成:除了字尾變化外,同時發生母音變音的現象。

 

三十年戰爭後,至一六五○年,早期新標準德文才漸漸變成今日的德文。

 

這時期詩人及語文專家,從事語法研究秀特(J.G..Schottel)有關文法之著作TeutscheSprachKunst(一六四一)及AusfuhrlicheArbeitvonderTeutschenHaubtsprache(一六六三)是德國文法最早的研究成果。

 

十七、十八世紀歌榭(Gottsched)及博第克(Bodiker)相繼列?

 

了新標準德文的主要文法規範,同時艾德隆(Adlung)及康培(Campe)的德文字典,也更加強了語言之統一性。

 

格林(J.Grimm)字典,具有完整體系的文字歷史背景,增加閱者對德國語言之形成概念。

 

十八、十九世紀作家維蘭(Wieland)、克羅普斯托克(Klopstock)、雷辛(Lessing)、歌德(Goethe)及席勒(Schiller)等,將北德語、中德語與南德語再次融合,而成文學語文(Literatursprache),尤其歌德與席勒善用德國語文,而創出特殊的語言風格,使德國語文達到登?

 

造極之意境,不但使德國政治、文化、哲學思想,因語言統一而能發揚光大,而且德國語文成為歐陸上眾所公認的文化語(Kultursprache)。

 

二十世紀透過大眾傳播,方言不再是難懂的語言,在標準德語及方言間,產生了日用德語(Umgangsprache)語言經過幾世紀而成形,但語言本身的文法、語意、字意及語音,卻一直在變化著。

 

這是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被分為二,雙方因受英文、俄文之影響,除了原有的德文外,另創了不少新字,或直接沿用外來語,成為語言的一部分;

 

同時因政治分歧,對字意的解說及使用法,有時亦有不同。

 

歐陸上除了東、西德國使用德文外,其他南斯拉夫、捷克、匈牙利及波蘭等國境內,尚有少部分德語區。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逃亡美國、澳洲及歐陸外其他國家的德國人,在異鄉繼續做著保存母語(Sprachpflege)之事,這存於異境之德文,多少亦受當地語文及語音影響,稍有別於德境之德國標準語文。

 

世界上說德語者已達一億餘人。

 

普通受教育者字彙約有二萬字,日常生活所須最基本德語(Grund-Deutsch),據美國匹茨堡大學普懷佛(Pfeifer)教授研究統計結果,約為二千多字。

 

(孫嬿美)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6431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4-5 05:11 , Processed in 0.124999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