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德文●德國農業】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面積二十四萬八千八百八十二平方公里,人口六千一百五十六萬人,位於歐洲西部之北緯五五.二度至四七.五度間,年均溫為攝氏九度,年雨量六百五十公釐。
德國農業生產主要為穀類,如小麥、大麥、黑麥等,其他尚有甜菜、馬鈴薯,及蔬菜類的豆類、萵苣、番茄,水果類的蘋果、梨、櫻桃、葡萄,觀賞植物如花卉、苗木等。
畜牧生產包括豬肉、牛肉、雞肉、牛乳、雞蛋、乳酪等。
漁業生產重心為遠洋漁業,近海及養殖漁業產量有限。
德國耕地總面積約二千五百萬英畝,其糧食自給率為百分之七十,餘百分之三十需賴進口,種類包括肉類、水果、食用油脂、咖啡、馬鈴薯、蔬菜、飼料、穀類、罐頭食品及植物等。
西元一九八○年進口值達四百三十億馬克(一馬克約合新臺幣十六元),為世界最大的農產品進口國。
由於工商業發展迅速,農業生產相對地呈現萎縮現象,一九四九年全國農戶數約一百六十五萬戶,一九八○年減至約八十萬戶。
同期間,從事農業人口由五百萬人降為一百五十萬人,僅占勞動人口的百分之六.二。
因此,必須採用機械代替人力從事農業生產。
雖然,自一九四九年以來,每戶農家耕地面積已有擴大,但是,由於人口密度大,故至一九八○年止,農家耕地面積在二至二十五英畝者仍占百分之五十一,二十五至七十五英畝者占百分之三十六,超過七十五英畝者僅百分之十三。
為適應機械耕作,紛紛採行共同經營,包括生產資材購買、產品販賣以及貸款等。
經由此種經營方式之整合,已有效提高農業生產力,導致農家收益增加。
例如:一九七一年每年每農戶之淨收入約一萬二千馬克,至一九八○年提升為二萬四千馬克。
因為能源、勞力及生產資材等費用支出增多,致使農家收益仍遠落於工商業之後。
為增加收入,許多農家均兼營其他行業,其兼業農戶約占百分之三十九。
此外,為改善農村居住及農業經營環境,以提高農民所得,由政府投資進行大規模農地重畫,在二千五百萬英畝耕地中,已完成重畫面積達七百萬英畝。
主要措施為改善道路、灌溉、排水設施。
同時,政府復以補助款及貨款支應老舊農宅、農舍之整建。
其農業政策之目標,乃是使農家收入與其他行業相等。
(李金龍)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64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