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636|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華百科全書●德文●德國音樂】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2-15 09:29:0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天梁 於 2013-6-10 12:39 編輯

中華百科全書●德文●德國音樂

 

德國音樂(英文為TheGemanMusic,德文為DiedeutscheMusik),西元前十六至前六世紀,在現今北德日耳曼人前身的民族,已大量的使用銅製的號角。

 

這些被稱作野蠻人的前期日耳曼人,用銅製造一種類似象牙而叫作魯侖(Luren)的號角,演奏出簡單多聲部的音樂(Heterophonie)。

 

前四世紀羅馬人記載,在那些被捕的日耳曼囚犯中,就曾發現過這種樂器。

 

西元第六世紀末,教皇葛利高一世整理教會音樂,在地方性聖詠中,有所謂日耳曼聖詠,喜用三度音程進行,來代替常用的二度。

 

其音樂除了形成日耳曼式五聲音階,也產生了最早的德國民謠,其旋律的使用,也很配合德國語言音調及音節。

 

第九世紀德國使用特羅普士(Tropus)曲調配法及塞昆茲(Sequenz)連續曲調模進法作曲,以巴而布魯士(N.Balbulus)及托替羅(V.Tuotilo)二人最有名。

 

並行調作曲法(Organum)也大量使用於多聲部樂曲,這段時期樂曲的形式以及作法,影響後世甚遠。

 

第十、十一世紀,除了平行調外,也用單聲部曲調作歌曲。

 

一一○○年起有聖樂式的民謠,如基督已經誕生了(ChrististErstanden),基督被釘在十字架上(ChristLaginTodesbanden)等,以作曲家魏波(Wipo)最有名。

 

第十二、十三世紀教堂儀式中引進義大利音樂。

 

德國方言民謠以及愛情歌曲(Minne-sang)大為流行,曲式以兩段歌詞加一尾聲的AAB形式常為所用。

 

以佛格爾魏得(N.v.d.Vogelweide)最有名。

 

十四世紀,一種製作規律的詩歌(Mei-ster-sang),在薩氏堡(Salzburg),由僧侶所作,大為流行,也有簡單多聲部者,曲調多模進及使用對位手法,而以以沃爾肯史坦(O.v.Wolkenstein)最有名。

 

十六世紀音樂更受其他藝術影響,薩克斯(H.Sachs)的音樂中,詩詞的比重加大,而且比音樂更有名。

 

同期平行調的技術更為改進,規律詩歌(Meister-sang)變化更多,其影響一直達到十八世紀。

 

十七世紀起,德國雖在荷蘭、義大利和英國音樂的強大壓力和影響下,但力圖自強而漸產生屬於自己的音樂:多樂章管絃樂組曲、有獨奏的舞蹈組曲、簡單的兩段變奏曲、(雖受威尼斯多合唱隊影響,但能創出自己風格的)合唱曲、教會清唱劇、歌劇和神劇,以及十七世紀末期的鋼琴(鏈盤樂器的通稱)及管風琴曲的大量創作,都直接影響到巴赫及十八世紀德國輝煌的音樂成果。

 

著名作家有波也爾(Peuerl)、舒茲(Schutz)、佛洛貝格(Froberger)、洛森米勒(Rosenmuller)、凱撒(Keiser),費雪爾(Fischer)、庫諾(Kuhnau)。

 

十八世紀是一個新紀元,除了有許多理論性的論著出版以外,且有兩項器樂曲達到完全獨立而成熟的境界,一是教堂管風琴曲,一是鋼琴曲。

 

而集兩項器樂曲大成的作家就是巴赫,其創作有教堂清唱劇、神劇、平均律鋼琴曲、半音幻想曲及賦格的藝術。

 

一七二一年定居漢堡(Hamburg)的義大利人泰勒曼(Telemann),在其融和義大利及法國風格之餘,為日耳曼人創立了特殊的德國風格,其作品直接影響到古典樂派。

 

久住國外的韓德爾,也為德國神劇及合唱樹立風範。

 

十八世紀中葉,在德國領導曼罕(Mannheim)學派的史塔米茲(J.Stamitz),一七五一年在巴黎首演大獲成功的四樂章交響曲,首度奠定了古典四個樂章的奏鳴曲形式。

 

一七八一年海頓作品三十三的絃樂四重奏,確立主題處理以及再現部的作法,立下古典樂派奏鳴曲式與風格,與莫札特、貝多芬共稱維也納古典樂派三傑。

 

莫札特繼海頓之後,其交響曲、協奏曲、鋼琴奏鳴曲,沿襲義大利風格但另創德國風格的歌劇。

 

十九世紀,一八○○年起,貝多芬不但繼承海頓、莫札特,更以其獨特的風格,把古典樂派帶到最高?

 

主要作品有第九交響曲、最後的鋼琴奏鳴曲和絃樂四重奏、莊嚴彌撒等。

 

其處理管絃樂及和聲的方法,更打通了音樂往後發展的瓶頸,開拓無限機運。

 

音樂中加入個人個性的樂思,其構想更使音樂進入浪漫時期。

 

同期的舒伯特,也是銜接古典與浪漫的人物,以藝術歌曲稱世。

 

浪漫初期的作家如韋伯、孟德爾頌、舒曼等人,風格上都是沿襲古典而各有所創新。

 

一直到一八六○年匈牙利人李斯特在漢堡創立新德國學派,首用標題音樂─交響詩、音詩,而與其他浪漫保守派抗衡。

 

浪漫派因此分為兩支,一為沿襲古典風格,除了前面作家外,還有布拉姆斯、布魯克納、馬勒、瑞格爾(M.Reger)。

 

另一支自李斯特之後,有華格納、沃爾夫(H.Wolf),與洪伯丁(E.Humperdinck)、理查史特勞斯,走的是標題音樂的路子,而時間已經進入二十世紀。

 

二十世紀初的興得密特(H.Hindemith)開始以新浪漫主義自居,不久即回歸古典,以模仿巴洛克及巴赫作曲手法為主。

 

歐爾夫(C.Orff)一九三七年起放棄華格納的作曲法,以簡單的等時節奏、頑固低音、教會調式旋律,混合拉丁文、德文、義大利文,獨創一種新的語言音樂劇場。

 

荀白克(A.Schonberg)、魏本(A.Webern)、白格(A.Berg)創立十二音列技巧作曲,其創立淵源可溯自華格納歌劇催斯坦和依索弟。

 

戰後史托考森(K.Stockhausen)除了器樂曲外,更使用電子音樂為素材,為音樂另外開闢了一個新紀元。

 

(錢南章)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6417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4-12 20:37 , Processed in 0.091800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