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戲劇●清雜劇】 元人舞臺劇稱雜劇,明人舞臺劇稱傳奇,清人因襲元明兩代劇曲之體制,傳奇、雜劇並行於時。
一、體制:清人雜劇類雖似元明人之雜劇,而不受元明之羈絆,其劇之短者為一折,稱為短劇,其多不過五折。
一折固搬演一故事,或者一個總題,如舒位瓶笙館修瀟譜:演卓文君、樊姬、吳剛、張驚四人事,而故事亦非聯貫。
歌者亦不限於生旦主唱,各門腳色皆可歌唱。
曲詞不循舊範,介於元雜劇本色與明傳奇文采之間,格律聲調,令人耳目一新。
曲詞除用北曲外,兼用南曲或南北合套,或一劇南北曲並用,頗便豪放與婉約之表情。
元雜劇本事變化不大,給人以愚直之感,傳奇頭緒太多,重床疊架,曲白間有穢污者,清雜劇作家,多於寫傳奇之餘,染筆雜劇,開閤極其自然,然因短折而難免排場平板。
明雜劇已脫元人粗獷草莽之氣。
漸富於文士氣質,但每落凡俗,語調時雜嘲謔,不無暴才揚己。
純正之文人劇,其完成當屬清代,且因重考據之影響,劇情亦絕少空談。
總之,我國古典劇完成於元,而領域擴大於明,清代三百年來,無不力求趨脫其凡蹊,玲瓏可喜,讀元明曲之後,不可不讀清人雜劇,其清整而有風神,意境殊高,得非元明雜劇、傳奇所能比擬。
二、變遷:(一)順康之際:為清人雜劇始盛時期。
吳偉業、徐石麟、尤侗、嵇永仁、張韜、裘璉、洪昇、萬樹諸家,高才碩學,詞華雋秀,所作務求雅正,卓然大方,不僅冠冕嚴格,為後人開荊荒,導之正途。
(二)雍乾之際:為清入雜劇全盛時期。
桂馥、蔣士銓、楊潮觀、曹錫黼、崔應階、王文治、厲鶚、吳城各有名篇,傳誦海內。
蔣士銓有全才之稱,楊潮觀吟風閣雋永可喜,桂馥後四聲猿,曠世悲劇,絕妙好辭,中國短劇於此時期完成,蔣、楊、桂並稱三傑。
其他諸家風格詞采以及聲律,並臻絕頂,視元明不多讓,造成清代雜劇全盛之期。
(三)嘉咸之際:為清人雜劇次盛時期。
舒位、石韞玉、梁廷柟、許鴻磐、徐爔、周樂清、嚴廷中,麗而弗秀,新而不遒,豪氣逐漸清殺,譬如美人艷乃在膚。
惟舒位修蕭譜妍若夭桃初放,石韞玉花間九奏。
其中佳者不讓前賢,徐爔寫心雜劇,以十八短折,自寫身世,創空前之局,梁廷柟四小要,文情並茂,周樂清、嚴廷中則才弱識薄,頗呈枯竭之態,補天石八劇,雖曲詞樸實,而故事淡然無味。
(四)同光之際:為清人雜劇衰落時期。
黃?
清、楊恩壽、許善長、張薊霎、陳烺、袁醰、徐鄂、范元亨、劉清韻諸家,所作雜劇甚多,合律者少,取材亦短於捉襟之態,頗見迂腐,殊乏情致。
三、知見清雜劇目錄:陸世廉:西臺記。
吳偉業:臨春閣,通天臺。
鄒兌金:空堂話。
鄭瑜:鸚鵡洲、汩羅江。
周如璧:孤鴻影、夢幻緣。
查繼佐:續西廂。
褚廷棻:衛花符。
尤侗:讀離騷、弔琵琶、桃花源、黑白衛、清平調、登科記。
王夫之:龍舟會。
宋碗…祭陶。
張龍文:旗亭宴。
徐石麟:拈衣笑、浮西施、大轉輪、買花錢。
嵇永仁;
扯淡歌、泥神廟、布袋和尚、罵閻羅。
洪昇:四嬋娟。
孔尚任:大忽雷。
蔣士銓:采石磯、採樵圖、廬山會。
桂馥:放楊枝、投溷中、謁帥府、題園璧。
黃星周:試官述懷。
葉承宗:孔方兄、賈閬仙、十三娘、狗咬呂洞賓。
張源:櫻桃會。
薛旦:昭君夢。
孫源文:東方朔。
鄒式金:風流緣。
張韜;續木關詩、霸亨秋、荊州道。
廖燕:醉書圖、訴琵琶、續訴琵琶、鏡花亭。
車江英:柳州煙、醉翁亭、遊赤壁。
永恩:度藍關。
陳烺:悲鳳曲。
楊潮觀:新豐店、大江西、替龍行雨、黃石婆、快活山、錢神廟、晉陽城、邯鄲夢、賀蘭山、朱衣神、夜香臺、矯詔發倉、魯連臺、荷花蕩、二郎神、笏諫、配瞽、露筋、掛劍、卻金、下江南、藍關、荀灌娘、葬金釵、偷桃、換扇、西塞山、忙牙姑、凝碧池、大蔥嶺、罷宴、翠微亭。
潘炤:小滄桑。
厲鶚:迎鸞曲。
曹錫黼:桃花吟、延平盛世、序蘭亭、宴滕王、老杜興歌。
孔廣森:璿璣錦、女專諸、長生引。
汪柱:韻品、破牢愁、採蘭紉佩、賞菊傾酒、愛梅銀號、畫竹傳神。
石韞玉:伏生授經、羅敷採桑、桃葉渡江、桃源漁父:梅妃作賦、樂天開關、賈島處詩、琴操參禪、對山救友。
許鴻磐:西遼曲、雁帛書、女雲臺、孝女存孤、儒吏完城、三釵夢。
舒位:卓女當壚、樊姬擁髻、酉陽修月、博望訪星。
唐英:三元報、蘆花絮、梅龍鎮、麵缸笑、虞兮夢、英雄報、女彈詞、長生殿補、十字坡、傭中人。
陳棟:苧羅夢、紫姑神、維揚夢。
周樂清:宴金臺、定中原、河梁歸、琵琶語、紉蘭佩、碎金牌、紞如鼓、波弋香。
黃憲清:鴛鴦鏡、凌波影。
楊恩壽:桃花源、姽嫿封、桂枝香。
梁廷柟:團香夢、斷緣夢、江梅夢、曇花夢。
徐鄂:白頭新、梨花雪。
荊石山民:紅樓夢。
許善長:胭脂獄、茯苓仙、靈媧石、神山引。
嚴廷中:武則天、沈媚娘、洛陽殿。
吳藻:喬影。
張聲玠:訊翂、題肆、琴別、畫隱、碎胡琴、安市、看真、遊山、壽甫。
胡薇元:鵲華秋、青霞夢、樊川夢、繙畫圖、壺中樂。
俞樾:老圓。
東僊:芋佛、賦棋、逼月、平濟。
曖初民:望夫石。
南山逸史:半臂寒、長公妹、中郎女、翠鈾緣。
土室遣民:鯁詩識。
(陳萬鼐)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63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