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中外地志●營口】 營口,原名沒溝,又名營子口。
清代設營口廳,民國改廳為縣。
位在遼東灣約二十三公里的遼河東岸,當瀋陽的咽喉,松遼平原的門戶之一,是遼寧省最重要的貿易港。
清咸豐八年(西元一八五八)依天津條約,牛莊開為商埠,牛莊在營口之北,原為條約開港之地,由於商輪停泊不便,咸豐十年改移營口。
遼河自通河以下,蜿蜒四百公里達於營口,帆檣林立,擅水運之利。
北寧鐵路溝營支線自溝幫子南行,長春鐵路支線自大石橋西行,皆達營口之左右兩岸,水陸交通,轉運便捷。
自日俄戰爭後,大連、安東兩港相繼勃興,營口遂退居次要地位。
營口開港。
不利之點有二:一、河口寬闊,多淺灘,退潮時船舶進出困難。
內港介於老爺廟和青堆子之間,為大型船隻停泊區。
小型船隻則停泊在西界線之下游至河北站之間。
港內潮汐漲落甚大,水位差常在五公尺以上,流速每小時約二至三浬。
吃水十七公尺以上的船舶,須利用漲潮入港。
二、冬季結冰期長達四個月,約從十一月下旬至翌年三月底,不利航運。
國父實業計劃列營口為二等港,擬於懷德以南,范家屯與四童山之間開鑿運河,其長約十六公里(或於懷德以北,青山堡與靠山屯之間開鑿運河,其長約二十四公里),使遼河與松花江之間航運互通,則營口之繁榮當能勝於今日。
營口市街分為兩部分:東叫東營子,是外國租界;
西叫西營子,是我國商人所聚集的地區,尤以西大廟街、魚市街、馬市大街、老爺閣大街最為繁盛。
中日之役,為日軍所占領,義和團事變後,為俄所占據。
日俄戰爭時,日本嘗設軍政署於此。
清光緒三十二年(一九○六),歸還我國。
營口是遼河三角洲平原之農產中心,物產有豆油、豆餅、魚、鹽、水果等。
腹地水運便利,自營口上溯,有新民、鐵嶺、法庫、通江口、遼源諸城市,均為糧豆之集散地。
近年營口工業發展甚為迅速,輕重工業均有相當基礎,輸出物資以大豆、豆餅、豆油、魚、鹽為主,輸入則以機械、工業原料和棉織品為大宗。
(劉承洲、陳文尚)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62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