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523|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華百科全書●經濟●環境經濟學】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2-14 09:58:5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華百科全書●經濟●環境經濟學

 

環境經濟學(EnvironmentalEconomics),係探討經濟活動對環境的影響。

 

傳統的經濟理論,著重於國民總生產的增加,是代表經濟成長及國民經濟福利測度的提高。

 

然近代測度國民經濟福利的指標,除國民總生產或所得外,尚有精神感受上的考慮,如噪音、擁擠、污染、社會治安等。

 

故此方面的探討,除了涵蓋傳統經濟理論的物質方面的生產與消費外,還有非物質的感受,即對經濟社會所處的環境綜合考慮。

 

經濟活動一定伴隨著能源、物質的流動,經濟成長,生產的擴張,對資源的需求也增強,對環境利用的依賴愈重。

 

即資源的使用,對自然環境所挖掘使用,及傾棄廢棄物亦愈多。

 

如此,國民生產增加了,但環境素質(EnvironmentalQuality)卻相形降低了。

 

因經濟成長愈快速,對資源的使用愈多,污染(Pollution)愈嚴重。

 

由此,探討經濟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即為注視的重點。

 

環境經濟學一般分為兩大領域,其一為資源經濟學(ResourceEconomics),即研究如何以有限的資源,來使經濟社會獲取現在及未來的最大經濟福利。

 

因為資源可以分為兩大類,即可更生的資源(ReplenishableResource)與不可更生的資源(Non-ReplenishableResource),前者如漁產、林業等,可以由既存的資源繁殖新生。

 

當然,資源的更生,並不一定是自動的,有的可以由投資培植而成,也有可以以停止使用促成,如地力過度使用,停耕可恢復其地力。

 

這些資源由於空間環境或生態的限制,過度使用或誤用,將減少其存量,以致影響未來的生產與消費。

 

反之,若取用量過少,由於其生存空間的擁擠,存量增加至某種程度後,造成資源的浪費。

 

後者如礦產資源,其存量隨著使用量的增加而降低,因此,在某一特定情況(如生產技術)下,有一定的使用極限。

 

最大的生產,意味著對未來的生產力也應維持,這也正是所謂最大保證收益(MaximumSustainableYield)的觀念,因此,如何確保現在及未來的生產為最大,即為資源經濟所強調的重點。

 

就不可更生的資源的使用,最早有赫特林(H.Hotelling)的所謂吃餅模型(Cake-eatingModel)。

 

對可更生的資源的模型是動態的,故除考慮既存的資源外,尚須考慮出生率、死亡率及當期的使用量,藉著控制對資源的消費,追求長期社會福利為最高。

 

此最有名的模型有普魯爾德(C.G.Plourde)及史密斯(V.L.Smith)。

 

此外,公有資源(CommonResourcesorPublicResources)較私有資源(PrivatelyOwnedResources)易被濫用、誤用,如捕鯨業,漁民所關心的是漁獲量,卻少注意漁藏量。

 

因此,若濫捕而造成絕跡,即永遠喪失此資源。

 

另一領域為污染經濟學(PollutionEconomics),污染稱為負的資源,表示此類資源愈多,對經濟福利愈為減低。

 

廢物是伴隨生產與消費而產生的,它隨著時間的延續,經濟社會所蓄積的也就愈多。

 

根據簡單的物理定律-物質不滅定律(Energy/MaterialBalance),一種物質轉換成另一種物質時,如無法完全轉變,必有殘餘物質產生。

 

而廢物蓄積,主要是針對各經濟單位丟棄那些不想要(Unwanted)的殘餘物(Residuals),並藉其自然腐化(NaturalDecomposition)或再處理(Re-cycling)而減少此廢物至最低。

 

因為這些廢棄物愈多,污染即愈嚴重;

 

環境素質愈低,經濟福利亦愈為降低。

 

最早以物質不變定律來研究殘餘物之產生與處理,是西元一九六七年美國西北大學史密斯(F.A.Smith)的博士論文TheEconomicTheoryofIndustrialWasteProductionandDisposal。

 

而李昂提夫(W.Leontief)也於一九七○年以投入產出模型,就經濟活動的投入與產出,說明並預測殘餘物質的產生及作為政策上之衡量。

 

廢物蓄積與資源經濟學相似,有增加率也有減少率(如自然腐化及再處理),故普魯爾德也以動態模型說明廢物的蓄積與處理,而史密斯(V.L.Smith)也有相似之論著。

 

環境問題是市場失敗(MarketFailure)所產生的,經濟理論常假定經濟單位是理性(Rationality),然由於外在性(Externality)的存在,使得財貨勞務的生產和消費,與環境素質相衝突。

 

如果就當前與未來消費作抉擇時,市場活動總是偏向目前,故為了追求經濟成長,資源加速開採與使用,污染問題亦日益嚴重。

 

因此,為了最近將來的經濟成長,卻犧牲了經濟社會更久遠的生活環境。

 

環境經濟學研究的焦點,在於如何了解環境、利用環境、兼顧物質與精神感受、追求經濟社會現在及未來的最大福祉。

 

(甘露澤)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5946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8 03:58 , Processed in 0.120109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