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海洋●陸源物質】 凡在大陸及大陸邊緣海底之陸源物質(TerrigenousMaterials),經風化侵蝕後再由河流搬運至海中沈積者,為陸源性沈積物(TerrigenousSediments)。
其所含陸源物質之百分比距海濱愈遠愈減少,直至以遠洋沈積物(PelagicSediments,以生物遺骸為主)為主之地區為止。
乃在堆積地區以外之大陸源地侵蝕形成後,再搬運至堆積區之碎碎物質為陸源物質。
陸源物質與深海沈積物顯然不同。
陸源物質為含礦物成分較多之砂及粗粒粉砂,而主要來自陸上之岩石風化生成物,因此比生物遺骸或自生之沈積物較多。
陸源沈積物可由河流經海底峽谷(SubmarineCanyon),越過大陸斜坡到達深海底,並形成沖積扇(AlluvialFan)狀堆積物。
由此可知,海流亦可搬運泥砂至相當長之遠處,而細粒者懸浮於水中,隨洋流到達深海中。
在冰川附近之海域,浮冰常挾帶大量泥砂,在深海洋面上融解而沈積於海底。
此為搬運陸源物質至遠洋之最特殊且最重要之一種方式。
陸源物質供應率較高地區之沈積物通常均非鈣質,且其包含物大都為礫、砂、粉砂、黏土等物質。
至鈣質物則可能係局部之貝殼層(ShellBeds)、牡蠣礁(OysterReefs),及其他類似鈣質物堆積所成者。
普通鈣質不甚重要。
反之,陸源物質供應率較低地區之淺海沈積物,則以鈣質物為主,其中包括生物遺骸及石灰泥沈積。
其屬於生物性者具有局部性,屬於碎屑性者,則係源於遠處或局都性之產物。
陸源沈積物一般呈灰綠、灰藍或灰白色。
此藍綠色主要來自有色之礦物成分,如雲母質及絲泥石質之礦物、角閃石,及少量之硫化鐵礦等。
此灰白色主要來自無色或白色之礦物成分,如石英、長石類,及玻璃質火山灰等。
(周瑞燉)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59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