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海洋●深海海溝】 深海海溝(Deep-seaTrench),是與島弧關聯的甚重要之構造形貌,特別如波多黎哥海溝(PuertoRicoTrench)、東加海溝(TongaTrench)、南三明治(SouthSandwichTrench)、日本海溝(JapanTrench),及東印度海溝(EastIndiesTrench)。
海洋最深之處,即在此海溝。
在太平洋中最深者為馬利亞納海溝(MarianaTrench)及日本海溝,而馬利亞納海溝深約十一公里,為世界最深之海底。
在大西洋則以大約為八.四公里深之波多黎哥海溝為最深。
這幾個最深之海溝,均已經用地球物理探勘法研究過,而且發現在甚多方面它們皆是相似的。
波多黎哥海溝為高速地殼層及地函之沈降而形成者。
其海底為低速度而較疏鬆之物質,可能是來自附近島嶼之沈積物,為火山碎屑(VolcanicDebris);
亦可能是自海洋盆地流入之沈積物。
另一甚深之緻密層(DenseLayer),形成低重力值,而構成所有深海海溝之一特徵形貌。
太平洋中圍繞在海洋盆地四周之一系列之海溝,常隨伴島弧(IslandArc),而成為海洋盆地(OceanBasinFloor)與大陸邊緣之界線。
但於太平洋西側,海溝與島弧被盆地分隔而孤立,海溝中之沈積物較少且較深。
太平洋東側之海溝中,則被大陸上之大河流所搬運之泥沙所充填,因此無西側海溝深。
一般海溝呈V型,底部多半呈平坦。
此種V字型海溝兩側並不對稱,靠近大陸或島嶼之側較陡峭,但洋側較平緩。
太平洋西側菲律賓海溝(PhillippineTrench)與東側中美海溝(MiddleAmericaTrench)之特性相似,但中美海溝較淺。
太平洋西側之海溝大半呈弧狀,凸向太平洋之中心,為複雜之地震帶。
地質學家推想,在冷卻中的地函物質雖非液體,但在高壓下亦可發生可塑性之流動,雖極緩慢,但經常在流動。
底下高熱部分不斷膨脹上升,及接觸到冷卻地殼後,其溫度降低又再沈降,形成對流(Convection)。
當地函因對流作用而發生流動時,其上方之地殼分裂,而導致大陸漂移及海底擴張(ContinentalDriftandSea-floorSpreading)。
迨至地函向下流動之部位,產生隱沒作用(Subduction),致使其玄武岩層下降,大陸地殼部分形成山脈,而與海洋地殼相鄰部位之邊側,遂形成海底甚深之深海海溝。
一般海溝之熱流量最低,反之,中洋脊之斷裂谷(RiftValley)之熱流量最高,為海底擴張之中心。
(周瑞燉)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59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