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農學●原蟲】 原蟲(Protozoa),為家蠶主要病原之一,最普通者為微粒子原蟲,一般稱為微粒子病。
世界上所有養蠶國家,無不遭受其侵害,最慘者當推法國與義大利,竟使其養蠶事業,一蹶不振,絲織原料,必須仰賴國外供給。
由於家蠶病原能以遺傳者,迄今僅有微粒子原蟲一種,故我國及日韓等蠶業發達國家,對於蠶種取締條例之頒布,均以微粒子病為對象,並詳加嚴格之規定。
微粒子病傳染之途徑,計有母體傳染、食物傳染、皮膚傳染,及創傷傳染等四種。
母體傳染,即形成胚種時,在母體內所受之傳染;
食物傳染,即附著食物上,經口吞入所受之傳染;
至於皮膚傳染及創傷傳染之機會較少。
微粒子原蟲,進入蠶體內以後,先在消食管內,發芽生長、繁殖、蔓延,再通過被膜細胞之間隙,進入血液中,隨血液循環,侵入各組織細胞中,吸收細胞內之營養分,發育增殖,破壞細胞組織,營養分消耗完時,遂成熟為微粒子原蟲,一世代之發育循環,於焉告終,再傳染於他蠶。
由微粒子原蟲寄生所發生之病蠶,有其特殊之病徵,因發生時間有遲早,故病勢輕重亦不同,其主要症徵有:一、瘠小蠶:俗呼細蠶,多發生於稚蠶期中,蠶體縮小,皮帶黝色,屍體多呈乾枯狀態。
二、遲眠蠶與不眠蠶:俗呼後蠶,發育不良,體軀瘦小,就眠脫皮較遲,甚至不眠而死。
三、半脫皮與不脫皮蠶:罹有微粒子病之遲眠蠶,就眠後病勢加重,不能行完全之脫皮,甚或不能脫皮而死。
四、起縮蠶:在各齡餉食後兩三日間,容易發現,體軀瘠細,反較脫皮當時為小,皮膚縮皺,呈赤錆色,逐漸縮小而死。
五、黑斑蠶:在壯蠶期中,皮膚表面上,生有細小之黑斑,初生於腹面,及胸腹腳之先端,次達於體之側面及背面,病勢稍重,縱能上簇,亦不能結繭而死。
六、其他黑喉蠶、無絲蠶、簇中死蠶,以及薄殼繭等,多係罹有微粒子原蟲之病蠶。
因此,養蠶時,必須選育檢驗合格之蠶種,蠶室、蠶具徹底消毒,飼育新鮮優良之桑葉,以及各種消毒驅除之措施。
(尹良瑩)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55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