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政治●第三世界】 第三世界一詞之涵義,乃形容處於以美國為首之西方國家,及以蘇俄為首之共產主義集團,兩大陣營之間的國家,主張中立主義,不分別與該兩大集團結盟,故又稱為第三勢力。
按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由於蘇俄積極擴張,美國乃進圍堵,故一般人將全球各國分為三個世界,即第一世界為資本主義工業化之國家,第二世界為共產主義工業化之國家,第三世界則為工業落後而且貧窮之國家。
但由於時代不同,一般人之立場及看問題之角度有異,加以政治因素,故其畫分之方法及範圍不一。
一、第三世界一詞係法國人於西元一九五○年代中期所首創,用以形容參加一九五五年在萬隆?
行之首屆亞非會議的國家。
其時戴高樂欲藉第三勢力以示好於蘇俄,並故意疏遠北約組織,尤其是美國。
二、一九六一年,由狄托、納塞與尼赫魯之發動,在貝爾格勒舉行第一屆不結盟國家會議時,發表聲明:譴責西方工業國家。
一九六四年,聯合國第一屆貿易發展會議召開時,發展中國家結成七七集團(77Bloc),會議結束後,此一集團發表聲明,呼籲大家加強團結,以發揮在國際間之影響力。
此乃第三世界有鮮明旗幟之始。
三、若干學者認為第三世界,乃是指亞、非、拉等地區新獨立與經濟尚在發展中之國家。
四、時代雜誌於一九七五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指出:按照經濟發展之標準看來,今日全球實在已有五個世界。
第一世界為北美、歐洲與亞洲之非共工業先進國家,像美、加、英、德、法、義、西、葡、荷、比、瑞、日、澳、紐、希、南非等國。
第二世界為共產主義之工業國家,惟南斯拉夫除外,因該國係一種混合性之經濟形態。
第三世界為目前貧困,但僅需工業技術及時間,而不必大量外援,即可高度發展之國家,大多數通常所指之第三世界國家屬之。
第四世界係指擁有某些資源、近代經濟結構、一些技術與行政專家人才,但尚未受到工業先進國家之注意,以刺激其出口及接受技術輸入之國家,諸如祕魯、多明尼加、賴比利亞、約旦、埃及、泰國與幾內亞等國。
第五世界為非常缺乏出口資源,而且糧食不足之國家,像馬利、查德、衣索比亞、索馬利亞、盧安達與孟加拉一類之國家。
五、舒密特(D.E.Schmitt)於其編撰第三世界之成長、發展與變遷(DynamicsoftheThirdWorld)一書中指出:「第三世界國家在經濟上,均較美、蘇諸國貧窮,且未開發,它們中之極大多數均位居亞、非、中東與拉丁美洲。
第三世界包括這些地區中之極大多數國家,像日本與以色列則係特殊之例外。
一般言之,歐洲與北美這些近代資本主義之民主國家,可被視為第一世界,經濟進步之共產主義國家,像蘇俄與若干東歐國家,可被視為第二世界。
就整個看來,現代第一世界與第二世界國家,均為經濟高度進步及組織極端複雜。
第三世界國家,均為幾個大國所支配。
六、一九六四年,當不結盟國家在開羅舉行會議時,中共特別聲明:中共政權的發展中社會主義國家,屬於第三世界;
並強調:第三世界國家與人民應依靠自己之力量,加強團結、堅持鬥爭,以期贏得反帝、反殖、與反霸權鬥爭之更大勝利。
蘇俄官方報紙對此曾立即予以反擊。
一九七七年,中共人民日報發表題為「毛澤東關於三個世界畫分之理論是對馬列主義之重大貢獻」一文中指出:「今日中國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但他同第三世界其他國家一樣,仍然是發展中國家,而且正面臨著同帝國主義超級大國進行長期堅決鬥爭之任務。」
我國政論家參酌中共此一謬論,分析其對於三個世界之畫分,係將美、蘇兩個超級強國列為第一世界;
將美國以外之資本主義國家,及追隨蘇俄之東歐共產附庸國家列為第二世界;
將亞、非、拉及其他落後國家列為第三世界。
中共企圖掌握並利用第三世界,聯合及爭取第二世界,以分化並打擊第一世界。
目前聯合國之會員國計為一百五十七個,其中屬於第三世界國家者幾占三分之二,故在聯合國大會中,或其他國際會議上,第三世界影響力之大,足可想見。
(談子民)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55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