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美術●浙派吳派】 浙派一詞,首先見於晚明董其昌畫旨一文:「國朝名士,僅戴進為武林人,已有浙派之目。」
戴進是明初畫家,來自浙江錢塘,故而以其為首的這一流派,便被後人稱為浙派。
被歸為浙派的畫家頗多,在畫風上他們有一些共同的特色:山水畫方面,主要是承自南宋院畫家馬遠、夏圭,以及禪宗畫家水墨蒼勁而又放逸的畫風;
如較具裝飾趣味的斧劈皴,水墨渲淡的效果,雲霧裊繞的空氣感,層次鮮明的構圖。
典型的浙式畫題之一,便是風雨歸舟之類,畫暴風雨的突然降臨,此種題材適合筆墨之揮灑,富有淋漓痛快之勁力,為浙派畫家所喜愛。
浙派雖承自南宋院體,然二者之間,已有若干差異,不盡相同了;
南宋畫家基本上仍具有寫實的態度,直接由自然獲取靈感,而在明代臨摹仿古之風盛行,逐漸取代了與自然的接觸,空間深度的把握,形似的描寫,不如宋人精謹。
浙派之筆墨較為粗放,造型較為誇張,遂令南宋畫裏原有的詩意氣氛消失了。
浙派亦擅長人物畫,筆路是唐代吳道子的雄健奔放,或南宋馬夏、梁楷小墨蒼勁的簡筆畫法,題材則偏重釋道人物或平民階級。
此外,明代宮廷花鳥畫家如呂紀、林良,以其花鳥畫中的樹石背景,頗有浙派筆意,也有視其為浙派之流者。
浙派自戴進以來,確曾風靡一時,不僅盛行浙江一地,也盛於明初宮廷院畫所在的北京,以及西元十五世紀末,職業畫家匯集的南京。
無聲詩史記當時的畫家李著:「童年學畫於沈啟南(沈周)之門,學成歸家,只仿次翁吳偉之筆以售,緣當時陪京(南京)重次翁之畫故耳。」
吳偉之時,可謂浙派的全盛時期。
然當蘇州吳派漸興時,浙派已乏大家名筆出現,遂走向衰途;
緣於早期的浙派畫家,如戴進、吳偉,尚能變化馬、夏蒼勁的筆調,發揮其趣味性,但晚期畫家,則多只知玩弄表面的筆墨技巧,失去了內涵,故被畫論家斥為狂態邪學。
被視為浙派殿軍的藍瑛、謝時臣,雖仍具有濃厚的職業氣息,但由他們與文人畫家交遊,意欲躋身文人畫家行列的心態看來,浙派到最後,已逐漸溶入文人畫派的洪流中了。
吳派這一名詞,至晚近始流行,但明代畫史上所謂的吳門、吳中等詞,已隱然含有相同意義。
吳,狹義是指蘇州一地,廣義來說,則指太湖邊緣的三角地帶,包括現在的江蘇省及浙江省北部。
吳派之領導者,沈周、文徵明及其弟子均為吳人,其畫風影響所及,亦似吳地為最,故此一流派,被稱為吳派。
與浙派相比,吳派的畫風顯然較具有士氣。
士氣,是指畫家人品、學識發乎筆墨的具體表現。
浙派畫家,不是在朝的宮廷畫家,便是在野的職業畫家,其作畫的心態既非業餘的怡情養性,文學方面的修養也較欠缺,反觀吳派自沈周以降,莫不兼擅詩、書,不僅是畫家,也是文士。
他們在一起,往往形成一個吟詩作畫,共享園林之樂的團體,由於出身及教育,無形之中在畫壇取得較高地位。
吳派之士,畫山水多上追董、巨,下法元四大家,筆墨溫文雅逸,是元代文人畫的傳燈者。
構圖都較平實,不以丘壑求奇,而致力於發揮雅逸之筆墨趣味。
皴法則以披為主,表現線條的美感,而不重設色。
山水之外,偶亦有人物、花鳥,人物畫循李公麟、趙孟頫之風,尚雅淡。
花鳥也多為水墨寫意小品,如沈周的寫生花卉禽獸,清新可愛。
與浙派水墨飛舞的放肆相比,吳派顯得含蓄內斂。
當文徵明及其子姪弟子如文嘉、文伯仁、陳淳、陸治、錢穀、王寵之世,是吳派最為活躍的時期,使十六世紀的蘇州,成為畫壇的樞紐,吳郡丹青志道盡了吳中繪畫之盛。
文徵明細雅的畫風,被後起者奉為圭臬。
然經弟子學生輾轉傳習,逐漸淪於形式化,只知堆疊山石而失去神韻,如果說浙派末流失於過分粗獷,則吳派後期失之澆薄枯澀,故而晚明松江地區的董其昌等人,起而改革,使畫壇中心由蘇州轉至松江。
吳派雖沒落,但繼起的松江派,實亦文人畫派,故而有將文、沈這一派稱作吳門派,與松江派合稱吳派,吳派在此,已是廣義的泛指明代文人畫派了。
(葛婉章)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5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