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家政●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即是運用心理學的技巧,來促進個人人格與行為的改變。
當個人有了焦慮、意興低沈,或其它的神經質困難等情緒問題時,而尋求專業人員在心理上的協助,便稱之。
心理治療是行為科學的應用,與醫學及精神醫學有歷史淵源。
但目前心理治療已不再是醫療形式的一種,而那些尋求心理治療的人,也不是一般所稱的「有病」的人。
心理治療師在人生的歷程方面,尤其是幼兒期的經驗與困難特別有專精;
針對的是如何來消除那些無法解釋的不快樂。
肇因於某些早期的創傷經驗,神經質的人學會了以自我拆台的方式來處理自己的感覺與生活中不同狀況。
此類不良適應有許多的表徵,並且在自尊心、人際行為,及生理功能方面均有損害。
自古以來,個人便會為了「生活的問題」而尋求幫助,先是教士,繼之以醫師,待佛洛伊德(Freud)對精神醫學有了重大革新後,心理治療師則提供此項服務。
佛氏創造了心理分析理論,心理治療由斯而始。
他印證了人類行為受多項因素的決定,而某些決定因素純屬無意識的。
儘管當代許多心理治療並非根據心理分析的原則,然而大多數仍是遵循同一假設:理性的認知與修正,對神經質(及某些精神病)的因雞有矯治的效益。
來談者(Client)往往妨礙了自己的進步,他們有困難的理由是過去的經歷沒有合宜的裝備這些個人,來應付他們所處的文化環境中生活的難題。
相反的,他們一再地使用一些不良(或幼稚)的技巧來達成目標;
而這些目標有些亦不符實際。
「治療工作」:心理治療者的工作在:一、與來談者建立人際關係;
二、了解病人的溝通;
三、在適當的時機,試者將所知道的傳達給來談者,並由多方面嘗試影響他的信念、態度、感受,和行動。
這些貢獻使得來談者獲得深具意義的情緒經驗,而有體驗性的學習。
心理治療的關係是求助者與專家間的關係。
無可避免的,來談者過去生活中與一些重要他人未得到解決的期望與挫折感,會干擾並污染此刻來談者與治療者的關係(轉移作用Transference);
這也就是治療工作的重點。
希望能幫助來談者領略到自己這種轉移行為,而能突破自己對治療者所懷有的聯想,夢、幻想,以及潛伏的期望;
進而對來談者此刻或過去生活中的重要他人亦能做此突破;
而學會以更佳適應的方式去對待他周遭的人。
心理治療亦可視為一種教育的歷程,但卻是非常特殊的一種。
它的主題既非如法文、代數式的認知內容,亦不是如划水、彈琴般的活動技能。
相反的,心理治療的題材是由應付的策略、態度、感受,和幻想所組成,而這些往往牽涉到病人的人際關係,使得心理治療更為複雜。
「來談者的工作」:接受心理治療的來談者,必須是積極的合作者,他必須學會與治療者結成一種「聯盟」(Alliance)。
這就是說來談者必須學會以客觀的態度來看看自己那依賴、認命、消極的部分。
為了許多複雜的理由,來談者往往「抗拒」這類轉變,治療便一再地檢視、澄清、說明這些理由。
病人得學會去了解治療的努力會帶來苦痛的原因,以及自己為什麼偏好幻念和偽造的滿足,而非那真正的滿意。
來談者與治療者的合作,需要病人的自我表露,即是將內在經驗、感受、幻想和衝動不偏不倚不加隱瞞的報告。
病人必須將社會的慣例、自傲暫時拋開,而自由開放地報導。
此過程會帶來信任。
故誠實是心理治療的基本規則。
心理治療的學派有許多,且皆有其獨特的技巧。
當前較其代表性的學派有:一、心理分析(Psychoanalysis),由佛洛伊德首創;
二、分析心理學(AnalyticPsychology),由榮格(Jung)建立;
三、個人心理學(IndividualPsychology),由阿德勒(Adler)建立;
四、新佛洛伊德學派(Neo-Freudian)和自我心理學(EgoPsychology),主要代表人有佛諾姆(Formm)、荷妮(Horney)、蘇利文(Sullivan)等;
五、來談者中心療法(Client-centeredPsychotherapy),由羅吉斯建立;
六、行為治療(BehaviorTherapy),重要人物有巴伏諾夫(Paulov)、史金納(Skinner),和班都納(Bandura);
七、完形治療法(GestaltTherapy)為皮爾氏(pearls)首創;
八、溝通分析(TransactionalAnalysis),柏恩氏(Burns)為代表;
九、理性-情緒治療法(Rational-emotivePsychotherapy),為艾里斯(Ellis)建立;
十、危機仲裁(CrisisIntervention)。
「心理治療的現代角色」:在許多方面心理治療反射出文化本身的掙扎與價值體系,愈來愈多的人為了追求「個人成長」而接受治療,而不是為了補救神經質的不良徵狀。
社會大眾則對治療者的責任、義務,治療的經濟效用、費用,及效果的評估日形強調。
心理治療源遠流長,但本身的歷史很短。
它的標的仍舊受到許多人的誤解,是故一個接受過心理治療的人,在社會中被視為有了污點。
生活中情緒的因雞,總與偏見、狹窄的道德觀念,和偏激的言行相互纏繞不清。
大眾的傾向是為流行所迷,為愚昧的指責所引,而道聽途說的認為心理治療不是門正當行業。
儘管心理治療無法滿足一般人救贖的期望,卻也是針對無謂的受苦一項最佳武器。
(游麗嘉)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50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