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中外地志●山東】 山東省因位於太行山以東而得名,春秋時代地屬魯國,故簡稱「魯」。
魯省的輪廓,像一匹剛走出蒙古高原的「沙漠之舟」,臥在黃河下游平原的海邊;
山東半島就像是伸入海中之駱駝的頭和頸,似渴欲飲黃、渤二海水。
山東半島,北望遼東,東眺朝鮮,鼎足而三,形勢天成,實為控扼北洋門戶的海空軍交之中樞,戰略地位重要。
魯省的山地,與東北的長白山脈,本屬同根生,在古代一脈相連,後來因為發生斷層作用,大部分陷落海中,僅剩下少數山峰殘留在海上,成為島嶼,例如廟群島就是;
甚至今日的勞山及其西面的泰山等,都是往昔島嶼的骨幹。
由於黃淮平原的形成,並向東擴展,先後與這些島嶼相連,打成一片,成為大陸的一部分。
因此,山東在地理區畫上,可分為魯西平原、泰山山地、山東半島和膠萊地塹。
山東半島上川地、廣谷和低丘錯綜,相對高度不足一百公尺,各山自成峰巒,無連綿的脈絡;
最高的勞山(一千一百三十公尺),係花岡岩、片麻岩等組成,巍峨挺拔,峙立海邊,雖不及泰山雄偉,然奇秀過之。
山東半島係大陸邊緣下降折的地塊,因而岩岸曲折,沿海岬角和灣澳界多,島嶼星羅,膠州灣、榮成灣、石角灣等,均為天然良港,青島、威海衛、煙臺等,均成出入海上的門戶,工商繁榮的港埠。
山東半島沿海漁鹽之利富,每年四月始,有大量魚群自外海來此產卵迴游,使沿海各港漁民大事撈捕,五、六月為漁業之最旺季。
在沿海狹小平原處,每有鹽田分布,夏秋雨季,晒鹽最盛,青島鹽場最有名。
半島沿海受海洋影響,氣候較內陸溫潤調適,年平均溫約攝氏十二度;
尤其是夏季,在黃海局部小高壓的氣流輻散下,使沿岸各地發生氣溫遲滯現象,每年八月氣溫才最高,但並不炎熱,因而青島和威海衛等地,成為著名的避暑勝地。
半島陸上多山,農業不振,不過,林業甚盛。
柞蠶絲產量占國內第二位,煙臺的繅絲業發達,「山東府綢」著稱於市;
溫帶水果如萊陽的梨、即墨的葡萄、煙臺的蘋果,更是馳名,山東是我國溫帶漿果最著名的產區。
山地部分,泰山(一、五四五公尺)並不算很高,只因位於平原、大海間,才顯得特別突出,氣勢雄偉。
其他如魯山、沂山、蒙山等斷層地塊,均在一千公尺左右,至於四周丘陵則更低,高在五百公尺上下。
由於山地多為古生代及其以前的片麻岩、花岡岩、粘板岩等所構成,岩質堅硬,雖久經侵蝕,山雖不高,但多挺拔陡峭,因此,地形崎嶇,甚於魯東,故農林活動亦遜之。
不過,本區地下資源豐饒,煤最重要,全省儲量約十六億公噸,淄川、博山、章邱、萊蕪、棗莊、坊子等地均豐,其中以淄、博兩縣最富,合佔全區半數。
山地北麓益都金嶺鎮的鐵礦,儲量近二千萬噸。
此外,淄博、棗莊的鋁土,泰安的石膏等亦著名。
各礦都是膠西發展重工業的基礎。
平原地區包括膠萊地塹和西北部平原。
膠萊地塹位於上述兩區的中間,地勢低平;
有南北二膠河,分注膠州、萊州兩灣,元代鑿膠萊運河於其間,使水道南北互通,且有膠濟鐵路經過,是東西交通的孔道,青島市因之腹地擴大,而成魯省最大工商都市。
魯西平原係黃淮平原之一部。
黃河斜貫本區,在境內全長五百七十一公里,在利津入海。
大運河自德州至臨清入境,經平原東側窪處及群湖地帶南下江蘇,雖年久失修。
尚可通航,仍不失為蘇魯間重要水道。
本區地形宜於農耕,惟受氣候影響。
冬季最冷(一)月平均溫在攝氏一至四度之間,最熱(七)月平均溫在攝氏二十七度左右。
夏季只有三個月,全年無霜期約六、七個月,故農作年可二穫。
西部平原距海較遠,且處於泰山山地的背風坡,雨最較少,例如沂蒙山區南麓的年雨最多達九百公厘,而本區僅有五百公厘,且雨季短,春秋季較乾旱,而沿海則否,是以本區作物以麥類、雜糧為主。
本區農產除食糧作物以外,經濟作物亦饒,尤其是花生,分布普遍,產量為全國冠。
魯西平原和膠萊地塹的綿花產量甚豐,濟南、青島均為著名棉市;
還有濰縣、益都等地的煙草,亦久負盛名。
山東省雖然山地多,但由於位置優越,資源豐富,將來光復之後,在經濟建設方面,應著宜重下列各項:一、治黃:在黃河兩岸,建築堤防,闢蓄洪區,以防洪患;
開鑿排灌溝渠,擴大農業灌溉,使農村經濟迅速復興。
二、交通:交通是開發的先鋒,欲地盡其利,必先使貨暢其流,故今後除原有縱貫西部的津浦鐵路,橫貫中部的膠濟鐵路,及連絡青島與煙臺二大港口的藍煙鐵路以外,應增建通往礦區的鐵路,並建立公路網,以補鐵路之不足,深入農村。
疏濬大運河等內河航道,加強水陸聯運。
三、工礦:加強開發煤、鐵、金,鋁土、石膏等地下資源,不僅要促進濟、濰、青三地的輕工業更繁榮,並應在煤鐵豐富的膠濟鐵路中段淄博一帶建立鋼鐵廠,以及加速開發黃河口附近的石油,使全省工業化。
(何金鑄)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49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