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俄文●蘇聯農業】 俄國經濟以農業為主,出口物資,以糧食為大宗。
十月革命後,列寧實行戰時共產主義經濟政策,實行餘糧徵集制,引起農民普遍反對,實行罷耕,宰殺耕畜,導致農業元氣大傷。
乃改食糧徵集制為糧食稅,緊張局面始告解除。
在新經濟政策時期(西元一九二一~一九二八年),因政策的溫和性受到農民歡迎,生產情緒提高,農業生產逐步恢復,農村亦相當安定,得到推行農業社會化之條件。
到一九二八年,全國農戶之成分:貧農占百分之三十五,中農占百分之六十,富農僅占百分之四至五。
一九二八年,史達林實行第一個五年計畫,開始推行農業集體化,到一九三二年,富農絕跡,農業集體化完成。
從一九二八年起,蘇聯農村中存在兩種農業所有制:一、國營農場:其財產屬於國家,其生產品亦屬國家。
二、集體農莊:其財產屬於農莊,產品亦然,國家需要之農產品需向集體農莊採購。
蘇聯的集體農莊,在德蘇戰爭期間受到破壞。
戰後將過小的、不盈利的集體農莊合併,或改為國營農場,因之其總數大減,但無論為數多或少,農民對於集體農莊之勞動無感情,缺乏責任心,效法工人到下午五時,即棄之而去。
故蘇俄農業每年不能完成計畫,偶爾出現一個豐年,才能突破計畫,故蘇聯之農業,成為其國民經濟最重要但為最弱之一環。
從早期帝俄時代糧食出口之重要地位,淪為依靠進口糧食和飼料,供應人民和發展畜牧業之需要。
(呂律)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49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