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位】 watertable
【辭書名稱】力學名詞辭典
地下水介於飽和層與通氣層之間的分界面之高裡,稱為地下水位。
其他常用的名稱有:自由表面高程、地下水高、地下水表面、飽和表面、水線等。
如圖所示,地下水位以下土層的水份含量為飽和狀態,因此,此層稱為飽和層,地下水位以上土層的孔隙成部分充氣狀態,故此層稱為充氣層。
存在此層之水大致非為靜水壓分佈,而是在分子吸引力之下被保存於此,故有附著(pellicular)、懸浮(suspended)或淺層(vadose)水之稱。
在充氣層之最上部是土壤帶,此帶所包含之水份稱為土壤水。
此類水份經植物之根莖系統蒸散或直接由地面蒸發於大氣中。
毛細管邊緣通常指謂由毛細管力抗逆重力而使部分水份疊於飽和層上的一個區域,其厚度為土壤顆粒有效粗糙度與周圍土壤溫度(季節)之函數。
介於土壤帶與毛細管邊緣之間的土壤是屬於中間帶。
在充氣層厚度不甚大時,中間帶可能不存在。
假如有長期的乾季,由於植物、地表之繼續蒸散與蒸發,致使充氣層內之水份漸漸沽竭;
毛細管邊緣仍繼續從飽和層內吸水以彌補充氣層內之水份,造成地下水之下降。
當地下水位下降到某種程度時,即開始影響植物之吸水能力而終至淍萎點。
假如有充份的降雨,上述情況即受改善,而地下水位亦呈上昇的現象。
在飽和層中,因其頂面為自由表面,層內之水壓應為靜水壓分佈。
地下水位在空間上之昇降通常大略順著地表面之起伏,但由於液體表面趨向水平之特性,其曲度遠比地表面之曲度為緩和。
由表面起伏與液面趨平之特性造成地下水位梯度與地下水水流,而兩者應呈正比關係。
兩者之關係亦可受其他因素的局部影響,此種因素在自然界包括河渠底之入出流(如圖),以及人為因素即包括掘井抽水或人工補注等。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