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文學●頌】 頌,是由古代祭祀祖先神明時,表演的舞曲演化而來。
清阮元在揅經室一集卷一釋頌中,根據毛詩序:「頌者美盛德之形容」的說法,認為把頌訓為美盛德是餘義,訓為形容,才是本義。
頌字就是容字,容、養、羕三字一聲之轉,在古書上多通借。
所謂商頌,就是「商之樣子」,沒有其他深義。
頌詩分三部分:周頌、魯頌、商頌。
其中周頌較魯、商兩頌的時代早。
遲至東周,周頌的韻不規則。
朱熹在詩集傳中說:「周頌多不韻,未詳其說。」
篇章也零亂,其中有舞曲,如酌、閔予小子、烈文等:有似祭歌的,如思文、天作、清廟等。
商頌的時代有二說:一、是宋國,二、是商代。
主張成於宋的,有國語魯語,史記宋世家、王國維說商頌等。
主張成於商的,有毛詩序、姚際恆詩經通論、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等。
其實商頌前三篇:那、烈祖、玄鳥,顯然是祭歌,各篇均二十二句,不分章;
後二篇:長發、殷武,是祝頌詩,篇幅較長,且分章,是有不同的。
魯頌的作者和時代。
今古文不同。
有認為是魯公子奚斯作的和史克作的說法,相距約五、六十年。
四篇魯頌,駉和有駜為一類,體裁近國風。
駉似篇馬頌,有駜是一篇燕飲詩而帶頌禱之意的。
泮水與閟宮為一類,似模擬商頌中的長發與殷武,體裁近二雅。
泮水敘魯侯伐淮夷事,閟宮則述周族的起源,魯的受封,及南夷的服從。
(蔡茂雄)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47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