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日文●藩政改革】 所謂藩政改革,係日本江戶時代各藩的政治改革。
在我國周代,稱諸侯領國為藩,日本因受我國文化影響甚深,一般儒者稱當時的領國及其統治機構為藩,當時在德川幕府體制下之生產關係,是由武士階級的幕藩占有土地,由農民階級的百姓從事耕作,是以階級關係為基礎的一種封建經濟體制,藩主之財政以百姓之貢租為主。
因此,發展與維持一般農民的生產,為幕藩權力之基本政策。
惟自西元十七世紀中葉以後,由於商品經濟之發展,領主藉貢租獲取農民之成果,成為不可能,使各藩統治體制逐漸變質,財政益形困難。
為了要重建各藩財政,加強統治體制,乃實施藩政改革。
先後共分初、中、後三期。
初期如加賀藩之實施改作法,對馬藩之實施均田法,各藩支出更多,赤字益增,因此只好向江戶大商借款,由於貸款未能如期歸還,導致大商之破產。
中期由於商品經濟之更形發展,各藩只好強化地租,增收貢稅,並實施商品專買政策,即所謂推行各藩商人化政策,惟遭遇到農民激烈的反對。
至後期,為了緩和農民之反抗,只得承認農民的商品經濟,藩政權力與商人資本相結合,最後招致權力之腐化,因此下級武士逐漸頭,掌握藩政之指導權,與豪農及地方商人相勾結,進而改革軍政,組織農民,並且直接控制藩內之商品經濟,推行富國強兵政策,對幕末的政局影響很大。
(呂秋文)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47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