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中外地志●桃園】 桃園縣,面積一、二二○‧九平方公里,人口一百零一萬(民國六十八年)。
地形屬舊沖積扇,扇頂在石門,扇面屬高位者為中壢面;
低位者屬桃園面。
東南部較高,約二百五十公尺,向北與西緩傾斜,至海岸而止。
桃園面較多地表河流,適於耕種。
南部的中壢面以高十至二十公尺臺地崖與桃園面分開,地勢較高且多小起伏。
其上有不少溪流,平時幾無流水,對耕地頗為不利。
年雨量在一千五百至二干五百公厘之間,多集中於夏季。
冬季因受東北季風影響,成為大屯山的雨影地區,常有陰雨。
氣溫最暖月攝氏二十八度,最冷月攝氏十五度。
西元十七世紀末十八世紀初,臺地仍為荒蕪之地。
當時臺地上共有平埔族四社,其中南崁社分布於蘆竹鄉治至桃園市之間;
龜崙社在今龜山鄉一帶;
霄裏社在今八德、大溪、平鎮之間;
坑仔社位於蘆竹北部之南崁溪支流坑仔溪谷中。
漢族移民始自康熙末年,先自南崁塘附近開始,至雍正末已達南崁溪南岸沿海的竹圍、海口庄一帶。
乾隆初已開墾至今新屋一帶。
其後漸向內陸溪流沿岸擴展。
至乾隆中期以後,才向臺地西南部地勢較高,或較缺水地區發展。
而聚落發展與坡圳之開闢,呈相互關係。
聚落分布雖呈均勻,但以北部與南部較多而密集。
就桃園臺地原籍分布言,除中壢面八個村落及老街溪流三座屋、大堀川流城十二個村落屬閩粵混居形態外,在此區以東與北者屬閩籍居住地區,以南與西者屬粵籍客家居住地區。
這亦可從民國六十二年經建會購物調查得知,到桃園市購買中級品(指書籍、電視冰箱、西裝洋裝、手錶眼鏡、皮鞋、腳踏車等)占調查人口百分之十五以上的鄉鎮,有龜山、蘆竹、大園、八德、大溪;
到中壢市的,有平鎮、觀音、新屋、龍潭等。
這與閩粵籍分布一致。
同時,這種情形亦表現在桃園縣地方選舉上,是地理分布影響人文社會因素的佳例。
近年來由於臺北盆地人口集中,中樞管理機能愈來愈發達的結果,部分較大工廠流入桃園臺地,引導了人口激增,尤其在桃園到中壢之間,形成工業化都市化地區。
自高速公路與中正機場完成後,桃園縣與臺北的關係,益形密切,實已變成了臺北盆地的通勤範圍。
民國六十五年,工商普查顯示,有三干五百零二家工廠,十九萬八千個員工,廠地面積二、二八九‧四公頃,製造業中以紡織、電子、機械、化學等勞力密集型與技術密集型工業為主。
(嚴勝雄)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45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