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中外地志●重慶】 重慶,古為巴子國,後為巴郡,四川號稱巴蜀,巴以重慶為中心,代表川東一帶,蜀以成都為中心,代表川西一帶。
重慶位於長江北岸之嘉陵江會口處,來自嘉陵江以東的川東褶曲山脈,越過嘉陵江被江水切成瀝鼻、溫塘、觀音三段比較短小的峽谷,稱嘉陵江小三峽,山嶺餘脈在嘉陵江西岸形成縉雲山(北碚附近)、歌樂山(沙坪壩西)及浮圖關等丘陵山地,高度均僅五、六百公尺,由此丘陵地向東南延伸,地勢逐漸低降,浮圖關(後改名復興關)以下,小山逶迤,高僅數十公尺,突出於長江及嘉陵江之間,故重慶實為一山城,和成都位在成都平原之上,地形平坦,四野遼闊之景象,截然不同。
抗日戰爭時期,政府以重慶為陪都,設臨時首都於此,每年的五月至十月,川中雲消霧散,由宜昌機場起飛的日機,常日以繼夜,對重慶施行濫炸,幸賴市區有此綿亙小山,得以開鑿防空洞,躲避空襲及轟炸。
由於江流迂曲,流經重慶附近的長江,自西南來,在重慶市區作東西向,再折而向北,此時嘉陵江位在市區以北,兩江夾峙,使重慶市區形如牛角,放在復興關以下有牛角沱,兩江交會處稱朝天門,均取其象形也。
長江及嘉陵江水量均甚宏大,河谷下切甚深,故由兩江沿岸碼頭至重慶市區,尚需步行數百石階。
抗戰時期,重慶尚無自來水,市民飲水,須賴水伕用水桶自江干擔水供應,上下石階,十分吃力。
故重慶雖兩側臨江,都市用水並不便利。
重慶為院轄市,南岸為巴縣轄區,嘉陵江以北為江北縣轄區,西為壁山縣。
重慶自古水運發達,地理形勢衝要,會巴蜀之眾水,控瞿塘之上游。
載重百噸的川江小輪可以自重慶上航瀘縣、宜賓,亦可溯嘉陵江上航九十公里至合川。
木船則無遠弗屆,通達各河上游。
重慶市郊有飛機場二處,一為白市驛機場,機場跑道及規模均較大;
一為建在長江江心的珊瑚壩機場,距市區甚近,但一旦夏季漲水或冬季大霧,常妨礙飛機起降。
在陸運力面,現有成渝鐵路、渝筑(貴陽)鐵路,均已通車,較抗戰時期方便甚多。
重慶四郊有四處溫泉,分別以東、西、南、北溫泉為名,其中以北溫泉風景最美,背倚縉雲山,前臨溫塘峽,已闢為公園及溫泉游泳池,遊客甚多。
南溫泉在抗戰時期為中央政治學校(國立政治大學前身)校址,曾培育不少人才。
(劉鴻喜)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44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