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2-12-11 09:29 編輯
【中華百科全書●經濟●十大建設】
我國自民國四十二年開始有計畫的推動經濟建設,二十年來經濟的不斷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準大幅提高,政府財政收支自赤字轉為剩餘,對外貿易自逆差轉為順差,失業問題解決,而達到充分就業階段。
但至六十二年在高速經濟成長下,基本設施投資已有落後現象,不能配合整體經濟發展的需要;
其次經濟結構雖已以工業為主,但工業本身結構改變緩慢,仍以勞力密集的輕工業為主,所需之基木原料與中間產品幾全賴國外供應,易遭受國際經濟變動的衝擊。
因此,為改善工業結構,繼續拓展對外貿易,以促進經濟穩定快速成長,必須同時進行基本設施建設及重、化工業的發展。
行政院前院長蔣經國於六十二年十一月,在中國國民黨十屆四中全會中說:「我們要為經濟建設奠定一個重工業和基本建設的基礎。
就經濟發展的理論和史實來看,任何一個國家,如果本身沒有重工業和基本建設的基礎,經濟發展一定會受到影響和窒礙,所以發展重工業是促使經濟高度發展的基本條件。
要鞏固經濟的基礎,既以發展重工業和基本建設為前提,在未來五年之中,政府除了一般的經濟建設之外。
更有九項重大的工程設施」。
又於六十三年三月五日在立法院答覆立法委員質詢時說:「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正在進行的重要建設,即核能發電廠的建造,可解決能源問題。使工業更推進一步。」
原來九項建設,加上核能發電,便構成政府全力推動的十項重要建設。
同時,也為未來進一步經濟發展奠定基礎。
十項建設中有六項是交通建設,即南北高速公路、鐵路電氣化、北迴鐵路、桃園國際機場、臺中港與蘇澳港;
三項是重、化工業,即一貫作業煉鋼廠、大造船廠及石油化學工業;
另一項是能源開發的核能發電廠。
見圖1。
十項建設主要內容如下:一、南北高速公路:南北高速公路北起基隆,南至鳳山,並以支線連通桃園、小港兩國際機場,及臺中、高雄兩國際港,全長三七三公里,已於六十七年十月底完成全線通車。
高速公路完成後,行車速度加快一倍,南北行車時間可縮短為四小時,即較過去行車時間可節省二分之一以上。
二、鐵路電氣化:鐵路電氣化係將自基隆至高雄全線鐵路改為電氣化。
包括正線與側線,總長度為一、一五三公里。
全線已於六十八年六月正式完成通車。
鐵路電氣化完成後,臺北至高雄問的行程時間,縮短一半,約為四小時,行車次數以及載運能量也大為提高。
三、北迴鐵路:北起宜蘭縣的南聖湖站,止於花蓮的田浦站,全長八二.三公里,與東部花蓮至臺東的鐵路相銜接,溝通臺灣北部與東部的鐵路交通。
另建花蓮港支線五.八公里。
北迴鐵路全線隧道十八座,總長三十一公里,大橋二十五座,總長五.五公里,因隧道較多,工程相當艱鉅。
全部工程已於六十八年底完成試車,六十九年一月間全線通車。
北迴鐵路完成後,不僅較原蘇花公路行程縮減一半以上時間,且可促進東部開發,獲得區域問的平衡發展。
四、桃園國際機場:桃園國際機場係為適應未來三十年空運量之需要而設計,工程分三期進行。
第一期工程以年客運五○○萬人,年貨運量二十萬公噸為目標;
第二期客運一、○○○萬人,貨運量四十二萬公噸;
第三期客運一、九五○萬人,貨運量一○○萬公噸。
第一期工程已於六十八年二月完成並開放啟用。
由於該機場以高速公路與臺北市相連,車程約三十分鐘,因此第一期工程完成後,接替無法擴充的臺北松山機場,負擔日見增長的航空客、貨運輸量,並減輕臺北市區的噪音與空氣污染。
五、臺中港:臺中港為一兼具商業、工業及漁業的綜合港,也是一個純人工港,面積達三、九七○餘公頃,海岸線長九公里,海埔新生地中、一六○公頃,可供作臨海工業區之用。
臺中港分三期施工,其中第一期以營運量二八○萬公噸為主要目標,自六十二年十月動工,至六十五年十月,主要工程已完成並開放營運。
第二期工程目前正進行中。
臺中港之興建,主要為疏解基隆、高雄兩港之擁擠及減輕內陸鐵、公路之負荷,並有利中部之開發。
六、蘇澳港:蘇澳港係位於臺灣東北部的天然良港。
蘇澳港商用部分之工程分二期施工,第一期工程以年營運量二七六萬公噸為目標,已於六十七年十二月完成。
第二期營運量以六四一萬公噸為目標,預定七十年年底完成。
蘇澳港之開發主要為疏導基隆港船貨之擁擠,並促進蘭陽地區之發展。
七、一貫作業煉鋼廠:中國鋼鐵公司的一貫作業煉鋼廠,位於高雄臨海工業區,佔地四八○公頃,建廠工程分二期進行,第一期第一階段年產粗鋼一五○萬公噸,已於六十六年底開工,生產鋼胚、鋼棒、線材、鋼板等。
第二階段以年產粗鋼一七五萬公噸為目標,預定七十一年年底完成。
中鋼產品不僅可替代進口,節省外匯,可促進整個鋼鐵工業及相關工業如造船、機械與運輸工具等業的發展。
八、大造船廠:中國造船公司高雄造船廠,位於高雄臨海工業區,即第二港口附近,毗鄰煉鋼廠。
年造船量一五○萬公噸,修船量二五○萬公噸,大造船廠於六十五年六月提前完成,是十項建設中最先完成的建設。
造船為綜合性工業,其發展可直接、間接帶動鋼鐵、電機、機械、金屬製品及其他關聯工業之發展。
九、石油化學工業:石油化學工業上游計畫生產之石油基本原料如乙烯、丙烯、丁二烯及苯等,由中油公司負責投資生產供應。
中下游計畫之石油化學中間原料與最終產品,除部分由國營之中台、中化雨公司產製部分中間原料外,其餘均由民營廠家生產供應,均已先後建設完成開工生產。
石化工業的建立,以替代進口為主要目的,可減少對國外原料供應之依賴,提高經濟自主性。
十、核能發電廠:核能發電計畫係改進電力生產結構,分散能源進口來源的新設施。
計畫興建核能電廠三座,核能發電機六部,總裝置容量五一七萬瓩。
列入十項建設的為核能一廠,該廠裝設核能發電機兩部,裝置容量各為六三.六萬瓩,分別於六十七年十二月及六十八年七月建廠完成供電。
至於二、三廠裝置容量為一九七萬瓩與一.九三萬瓩,將分別於七十一年與七十四年完成。
由於核能發電設備容量大而穩定,提高供電的可靠性,降低發電成本,分散能源的來源。
十項建設共投資新臺幣二千餘億元,在建設期間,適逢石油危機,國際間發生嚴重的「停滯膨脹」,我國因係以出口為導向的國家,遭受國際經濟遽變的衝擊,民間投資意願低落,而十項建設的鉅額投資正彌補了民間投資的不足,克服了經濟成長的停滯與失業問題,並進而促進經濟的迅速復甦。
在建設完成後,現代化水準的交通建設,提供了高品質的服務,提高國內運輸能量與效率,促進區域平衡發展;
而三項重、化工業建設的完成,不僅可以改善工業結構,獲得穩定工業原料供應,且提高出口產品的國內附加價值率;
核能電廠的完成,則提供價廉且充裕的電力,並使能源供應多元化。
十項建設的陸續完成,開始發揮效能,為我國邁向現代化國家樹立一個新的里程碑。
(葉萬安)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44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