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地學●風力作用】 風力作用(WindAction),包括風蝕、風搬運及風積三種,地表一公尺以內為其主要盛行範圍。
風蝕(WindErosion):盛行於天氣晴朗、雨量稀少、蒸發強烈、地面缺乏植被與水分、風力強大及砂礫供應充裕的地區。
風蝕可分下列三種類型:一、吹蝕作用(Driftation):風將地表物質吹離的作用。
二、磨蝕作用(Corrasion):風挾砂礫撞擊地表的作用。
三、擦蝕作用(Attrition):砂礫在被風挾運途中,相互摩擦侵蝕使本身磨蝕的作用,亦稱磨損或自磨。
風蝕造成的地形以風稜石(Windkanter)、雅爾當(Yardang)、風蝕窪地(Blowouts)、沙漠滯石(DesertPavement)、礫沙漠(GravelDesert)、岩沙漠(RockDesert)及島狀丘(Inselberg)等最具典型。
此外,亦可形成蕈岩、石格、蜂窩岩、平衡岩等地形。
風搬運(WindTransportation):風搬運力的大小與風速密切相關,與水搬運相比,風搬運力雖不大,但風量與風速卻甚大,得以補償,且搬運地區遍布全球,搬運方向亦屬多方面,不如流水之受限制。
風搬運的類型主要有三:一、滾動(Rolling):風速不足以將砂礫吹起,而作貼地之轉動,或因砂礫跳躍時撞擊其他砂礫所生之滾動稱之。
砂礫滾動往往形成砂漣。
二、跳動(Saltation):風對砂粒吹壓,使之揚起再撞擊地面,而生軌跡式的跳躍移動,稱為跳動。
砂礫之移動多數採此種方式。
三、懸浮(Suspension):因空氣之擾動渦流,產生上舉力,使灰塵砂粒懸浮空中,可產生塵暴(DustStorm)、砂暴(SandStorm),對人畜及農作物常發生危害。
風積(WindDeposition):當風力轉緩不足以繼績搬運時,砂礫因重力關係而降落,乃發生堆積作用。
根據巴格諾(R.A.Bagnold)於西元一九四一年,將風積主要類型分為下列三者:一、沈積(Sedimentation):發生於風力轉緩,搬運物無法繼續懸浮的沈澱作用。
二、合成(Accretion):跳動及潛動的物質,如沈積於淺窪處,未能再向前移動的風積方式。
三、侵入(Encroachment):由於地面崎嶇不平,或植被等障礙物的阻擋,滾動的砂粒一時無法通過而漸漸侵入的沈積。
風積所造成的地形,以砂沙漠(SandDesert)、黃土(Loess)及砂丘(SandDune)等最具典型。
(石慶得)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42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