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2-12-11 06:16 編輯
【中華百科全書●文學●樂府詩集】
樂府詩集,南宋郭茂倩編撰:共一百卷。
是一部研究歷代民歌及文人仿製民歌極重要的著作。
其中不僅提供給我們豐富的樂府詩,同時也引據大量有關樂府詩的文獻資料,使歷代樂府歇辭的起源和發展,有明確的線索和認識。
郭茂倩,鄆州須城(山東東平)人,生平事蹟已不可詳考。
據四庫全書總目云:「建炎以來繫年要錄載:茂倩為侍讀學士郭之孫,源中之子,其仕履未詳。本鄆州須城人,此本題太原,蓋署郡望也。」
按樂府詩集成書年代,當在南宋中葉以後,今所存的刊本,以汲古閣所藏的宋刊本為最古。
探討樂府的由來,起源於西漢。
惠帝時,任夏侯寬為樂府令,掌理朝廷宗廟祭祀,君臣宴飲用樂諸事,屬奉常六令之一的太樂令。
到武帝時,朝廷祭祀宗廟郊社的制度確立,需用歌舞樂曲,於是在元鼎六年(西元前一一一)成立樂府署。
漢書禮樂志云:「至武帝定郊祀之禮,祠太一於甘泉,祭后土於汾陰,乃立樂府。采詩夜誦,有趙、代、秦,楚之謳,以李延年為協律都尉,多舉司馬相如等數十人造為詩賦,略論律呂,以合八音之調,作十九章之歌。」
樂府本是音樂的官府,由於該機構為採集歌謠來配上音樂,於是樂府便成為民間歌謠的代稱。
其後樂府詩的擬製漸多,有入樂的,有不入樂的,有創製的,也有模擬的,一概稱之為樂府詩。
從史料來看,西漢設有太樂和樂府二署,分掌雅樂和俗樂。
惠帝時的樂府令,就是掌管雅樂的太樂令;
武帝設立的樂府,就是採集俗樂的樂府署。
樂府署所採集的民歌,已包括當時黃河、長江流域的俗樂。
樂府詩集的編集,上採唐虞時歌謠,下迄唐五代,分為十二類:一、郊廟歌辭(卷一至卷十二):包括漢至五代祭祀用的歌辭。
廟是指祖先的宗廟,郊是指祖先以外的神靈,祭祀的對象,有天地、太廟、明堂、籍田、社稷等。
二、燕射歌辭(卷十三至卷十五):包括晉至隋代宴會用的歌辭。
以飲食之禮親宗族,以賓射之禮親故舊,以饗宴之禮親四方賓客,是辟雍饗射的樂辭。
郭氏將燕射歌辭分為三種:燕饗樂、大射樂、食舉樂。
三、鼓吹曲辭(卷十六至卷二十):包括漢代的短蕭鐃歌,以及魏至唐代的鼓吹曲辭。
是軍樂,也是朔野輸入的胡樂。
四、橫吹曲辭(卷二十一至卷二十五):包括梁至唐代用短角在馬上吹奏的軍樂,漢代橫吹曲辭已佚,也屬胡樂。
樂府詩集云:「橫吹曲,其始亦謂之鼓吹,馬上奏之,蓋軍中之樂也。北狄諸國,皆馬上作樂,故自漢已來,北狄樂總歸鼓吹署。其後分為二部,有簫笳者為鼓吹,用之朝會道路,亦以給賜。漢武帝時,南越七郡,皆給鼓吹是也。有鼓角者,為橫吹,用之軍中馬上所奏者是也。」
五、相和歌辭(卷二十六至卷四十三):包括漢代至唐代本土發生的歌辭。
是漢代街陌的謳謠,影響至廣,後世擬作者多,在樂曲的分類上,也較複雜。
晉書樂志云:「凡樂章古辭之存者,並漢世街陌謳謠,江南可採蓮、烏生十五子、白頭吟之屬。其後漸被於絃管,即相和諸曲是也。」
宋書樂志云:「相和,漢舊曲也。絲竹更相和,執節者歌。」
其中分相和六引、相和曲、吟歎曲、四絃曲、平調曲、清調曲、瑟調曲、楚調曲、大曲九類。
六、清商曲辭(卷四十四至卷五十一):包括晉至隋代的曲辭。
源出相和的平調、清調、瑟調三調,以及魏曹操、曹丕、曹叡等所作。
其中分吳聲歌曲、神弦歌、西曲歌、江南弄、上雲樂,及雅樂六類。
前三者為晉至隋代長江流域的民歌,後三者為梁代文人仿製的樂府詩,而上雲樂尚有佛道曲在其中。
七、舞曲歌辭(卷五十二至卷五十六):包括漢至隋代的舞曲歌辭。
分雅舞、雜舞、散樂三類。
雅舞用於郊廟、朝饗;
雜舞用於宴會;
散樂為民間俳優的歌舞雜奏,尚包括雜伎、百戲,總稱為散樂。
八、琴曲歌辭(卷五十七至卷六十):包括唐虞至隋唐的琴曲歌辭。
琴曲本為有聲而無辭的樂曲,記事者往往編造歌辭以託言故事,故傳聞附會的曲辭不少,不可盡信。
有五曲、九引、十二操。
九、雜曲歌辭(卷六十一至卷七十八):包括漢至唐代的歌辭。
凡無法歸類的樂府,總雜於此,故內容廣泛。
十、近代曲辭(卷七十九至卷八十二):包括隋唐的雜曲,郭氏距隋唐近、故稱近世。
十一、雜歌謠辭(卷八十三至八十九):包括唐虞至隋唐的徒歌、謠、讖、諺語。
十二、新樂府辭(卷九十至卷一百):包括唐代新歌,是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新題樂府,但不入樂,可與近代曲辭合併。
以上十二類,仍有商榷的餘地。
但還是最完備的樂府詩集,且其中保存了不少樂府詩。
從漢代緣事而發的樂府,到唐代即事名篇的新樂府,包含了我國詩歌寫實、敘事、抒情、言志、諷諭的傳統精神,而郭氏認為詩的道路,應向民歌攝取養分,才能創造詩歌的新生命,今有商務書局四部叢刊影印汲古閣藏宋刊本的樂府詩集,世界書局影印宋刊本的樂府詩集,以及里仁書局依宋本校勘新標點的樂府詩集。
(邱燮友)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41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