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2-12-10 07:45 編輯
【中華百科全書●哲學●理則學】
理則學又名論理學,今通稱邏輯(Logic)。
就歷史的發展看,可分為古典邏輯或傳統邏輯,以及現代邏輯或符號邏輯兩段。
不過兩者在本質上並無大的差異,只是所能處理的問題之範圍及方法不同而已。
邏輯學的原創者是希臘大哲亞里斯多德,他最先對「三段論」作有系統的研究,至今,這一部分成果仍屹立不搖。
因為自從亞里斯多德以後,經過漫長的中世紀,邏輯學一直沒有什麼大的進步。
在此以前的這一段邏輯,就是所謂的傳統邏輯。
到了萊布尼茲(Leibniz)時,他才發展了一些符號來處理某些邏輯觀念及問題,所以,萊氏是現代符號邏輯在觀念上的前導者。
此後,再經過現代數學、邏輯家皮阿諾(Peano)、弗銳格(Frege)、希爾伯特(Hilbert)、羅素(Russell)等人的努力,符號邏輯系統始告完成,精密、完美而且有力,影響了某些哲學問題的澄清與解決之道。
例如,羅素的確定描述詞說。
邏輯學旨在研究論證(推論)的有效和無效。
所謂論證,它是由前提和結論兩部分組成的,例如,「每一個人都會死,蘇格拉底是人;
所以,蘇格拉底會死」,前兩句是前提或通常所謂的理由或根據;
後面這句話是結論,或通常所謂的主張或斷說。
至於所謂有效或通常所謂的正確或對確,邏輯家的定義是,在任何可能的情況下,如果一個論證的前提皆真則其結論也真,或者說,沒有任何可能使得前提皆真而結論為假。
反之,如果有可能前提皆真而結論為假,則論證為無效或通常所謂的不正確或錯誤。
根據這個定義,我們要構作一些精確的條件來判斷一個論證是否有效,而不論它是來自什麼研究領域。
由於所謂的前提和結論均是語句或命題所組成的,因此,在處理論證的有效或無時,我們就要依論證的形式和語句的種類之不同。
而將邏輯的研究分成兩部分,一為語句邏輯或命題演算(PropositionCalculus),另一為量詞邏輯或述詞演算(PredicateCalculus)。
例如,「如果張三殺人則張三就犯法,張三殺人;
所以,張三犯法。」
這類論證,它的有效性在於以每個語句作為單位所構成的論證形式。
而與各語句的內部結構無關。
因為,像「如天雨則地濕,天雨;所以,地濕。」
這個論證也是有效的,所不同的只是每個語句都整個被取代了。
因此,有關這類論證的研究,稱之為語句邏輯。
其次,像「所有英雄都好酒,有人不好酒;所以,有人不是英雄。」
這個論證,其有效性在於各語句的內部結構,例如,所有、有些等量詞觀念,我們必須分析這些內部結構總能顯示出其有效性,故稱之為量詞邏輯。
由於有符號的相助,現代邏輯的發展已相當有成就,系統一致且完備,如果它像是一部銳利的切割器,則傳統邏輯就像是一把鈍刀。
(黃慶明)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39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