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wzy_79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醫名詞術語大辭典】

 關閉 [複製鏈接]
2521#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5 11:44:01 | 只看該作者

夭疽、銳毒


癰疽生於頸項耳後乳突後的部位,左名「夭疽」,右名「銳毒」。


均屬足少陽膽經的病,是由膽經鬱火凝結所致。


因該處肌肉甚少,又近於頭部,火毒容易擴散,若治療延誤,可發生多種兇險的症狀。


初起時狀如黍粒,漸腫如瓜,堅硬平塌,皮色紫暗,疼痛甚劇。


經治疚後,若能轉為紅腫而穿潰者為順,預後較好;


若經久堅硬,皮色發黑,瘡形下陷者為逆,多屬危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22#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5 11:44:46 | 只看該作者

搭手


疽生於腰背部兩旁,因患者能以自己的手觸及,故名。


近肩胛部位的叫「上搭手」;


背中部的叫「中搭手」;


背下方及腰部的叫「下搭手」。


多因五志化火。


氣滯痰凝,營衛不和,逆阻肌肉所致。


本病以形高而腫,色紅焮痛,潰後膿出者為順證;


形低陷下,色澤不紅,初起癢痛,或兼見噁心,昏眩,譫語、潰爛多膿血者為重證、險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23#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5 11:45:21 | 只看該作者

石疽


疽之堅硬如石,形如桃李或雞卵,皮色如常,由小漸大,難消難潰,既潰難斂者,名為「石疽」。


多因寒凝氣滯所致。


若向內潰爛,多成逆證,亦有化膿而轉為陽證者,較易痊癒。


因其發病部位不同,分為上、中、下三種:  


(1)「上石疽」:生於頸項兩側(或左或右,常為單個),為較大的淋巴結腫塊,堅硬疼痛,多因肝氣鬱結,氣血凝滯經絡所致。  


(2)「中石疽」,生於腰胯之間,時虎覺痛,是由寒氣瘀血凝結而致。  


(3)「下石疽」,生於兩膝左右,常因疼痛而影響膝部活動,病因與中石疽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24#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5 11:45:53 | 只看該作者

甘疽


疽之生於胸部兩側肌肉較發達處(婦女則在乳房高聳處),相當於中府穴之下的部位。


多因憂思氣結或外感毒氣而發。


初起形如穀粒,色青,漸漸變大變紫,堅硬疼痛,惡寒壯熱。


易潰膿稠者,為順證;


病程久,寒熱不退,不易成膿,脈見浮數者為逆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25#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5 11:46:25 | 只看該作者

脇肋疽


疽生於脇肋部的,叫「脇肋疽」,生於脇部腋下的,叫「淵疽」,統稱「脇肋疽」。


因正氣虛弱,肝氣鬱滯,痰火壅阻於肝膽二經所致。


多見於有結核病變的青年患者,以男性為多。


初發於肌肉深部,脇肋間漫腫隱痛,皮色不變,不紅不熱,約經三、四個月後化膿,腫勢漸重,疼痛難忍,破潰後膿水清稀,夾敗絮狀膿塊。


本病多屬重證,常兼見結核病活動期的症狀,類似於胸壁結核。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26#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5 11:46:53 | 只看該作者

環跳疽


疽之生於環跳穴(髖關節部)部位,故名。


其病因病理與「附骨疽」相同。


初起寒熱,髖關節部漫腫隱痛,皮色不變,繼則疼痛加劇,腰難屈伸,臀部漸漸外突,大腿略向外翻;


約一至三個月左右,皮色微紅,持續壯熱,為內已成膿之徵,潰後膿水清稀,不易收口,治療不當或繼續發展,則該側下肢每成殘廢。


類於髖關節結核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27#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5 11:47:27 | 只看該作者

股脛疽


疽之生於股部(大腿)或脛部(小腿)的統稱。


《靈樞‧癰疽篇》:「發於股脛,名曰股脛疽。其狀不甚變,而癰膿搏骨。」本病多因風寒濕凝結而成,或因情志鬱結,肝脾兩虧,氣滯痰凝而致。


初起堅硬成塊,大如指頭,皮色不變,緩慢漫腫,化膿,膿深至骨,難潰難收。


隨著所發部位的不同,又有多種名稱。


如發於股部的叫「股疽」或「大腿疽」;


股外側的又稱「股陽疽」;


股內側近陰處的又稱「股陰疽」;


發於脛部的叫「脛疽」或「小腿疽」。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28#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5 11:47:54 | 只看該作者

附骨疽


疽之生於筋骨部位的稱為「附骨疽」。


多因風寒濕阻於筋骨,氣血凝滯而成。


其症初起見寒熱往來,繼則筋骨疼痛,表面不紅不熱,但痛如錐刺,不能屈伸轉動,久則寒鬱化熱,腐肉成膿,而外形仍漫腫無頭,皮色不變。


潰後稀膿淋瀝不盡,不易收口,易形成瘺管和死骨,待死骨脫出後,才能逐漸癒合,類於化膿性骨髓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29#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5 11:48:28 | 只看該作者

托疽


疽生於膝旁陽關穴和陽陵泉穴的,叫「托疽」,屬足少陽膽經的病。


患部焮腫疼痛,站立時尤甚,常須用雙手托住患處,以減少疼痛,故名。


約半月成膿,潰後膿盡而癒;


如不痛而流出鮮血或青黑色膿及膿頭甚多者,為逆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30#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5 11:49:07 | 只看該作者

足踝


疽發於踝關節部,故名。


多因三陰虧損,脾經寒濕下注,血濇氣阻;


或因踝部先有瘡毒或外傷,餘毒留於關節,局部經絡氣血凝滯而發,以先起於內踝者為多見,常初病即有寒熱往來,踝部紅腫熱痛,疼痛程度逐漸加重,關節線上有明顯壓痛(如為陰證,局部皮色不變,如潰穿則出稀膿),常可由內側踝關節向外側穿破,或由外側踝關節向內側穿破,故又名「穿踝疽」。


約一個月左右化膿,潰後較難收口,收口後也往往因關節組織破壞,嚴重影響關節功能。


本病之陰症類於踝關節結核。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31#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5 11:49:31 | 只看該作者

乾疽


肩疽之生於肩的前廉部位,叫「乾疽」一般稱為「疔疽」。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32#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5 11:49:58 | 只看該作者

疔疽


(1)指疔瘡之生於兩側頤頷部及鼻下者,多因過食高粱厚味,煎炒炙博等燥熱食物或誤食死畜,陳腐棻蔬等,以致熱毒蘊積而成。


症見局部焮腫劇痛,按之堅硬,如釘看骨,破潰後惡血淋漓。


如治療不當,容易出現牙關緊閉,角弓反張,或嘔吐煩躁,昏迷譫語等變證。  


(2)「乾疽」之別稱。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33#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5 11:50:29 | 只看該作者

甲疽


疽生於趾(指)甲部的,稱「甲疽」。


多因修剪趾(指)甲,損傷甲旁的皮肉;


或鞋子狹窄,久受擠壓而起。


多患於足大趾內側。


初起時甲旁腫脹,微痛,流黃水,漸呈紅腫化膿,患部的趾(指)甲內嵌,破潰後奴肉高突,疼痛流膿,膿液可浸漫整個甲下,須病甲脫落後,才能痊癒。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34#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5 11:50:56 | 只看該作者

瘭疽


(1)指體表的一種急性化膿性感染,隨處可生,尤多見於指端腹面,故與今稱的瘭疽略有差異。


多因外傷感毒,臟腑火毒凝結所致。


其症初見皮肉中忽生紅色硬腫,小如粟豆,大如梅李,漸次變黑,疼痛劇烈,潰後膿如豆汁,久則腐爛筋骨。


一名「蛇瘴」。  


(2)「掌心毒」的別稱。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35#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5 11:51:32 | 只看該作者

脫疽


即《靈樞.癰疽篇》所記載的「脫癰」。


手足均可發病,但大多生於足趾。


多由膏粱厚味,或生活失於調節,或過服壯陽補腎熱藥,以致鬱火邪毒蘊於臟腑,消爍陰液;


或由外感寒濕毒氣,內有積熱,使局部氣血凝滯而發。


發病經過比較緩慢,初起如粟粒狀黃庖,皮包紫暗如煮熟紅棗,黑氣漫漫,腐爛逐漸向周圍和深部蔓延,並可向上蔓延至腳面,或傳至鄰近之趾,局部有燒灼樣劇痛,多為間歇性,或在行走時或夜間突然發生。


脫疽能腐肉、蝕筋、爛骨,瘡面的膿水和分泌物惡臭難聞,痊癒較難,應爭取早治,本病相當於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36#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5 11:52:07 | 只看該作者


又稱為「疔瘡」。


外科常見病之一。


因其堅硬而根深,形如釘狀,故名。


多因火熱之毒蓄結所致。


疔的名稱很多,常以發病部位及症狀而定名,如「面疔」,「指疔」,「足疔」,「爛疔」,「紅絲疔」,「疫汀」等。


臨床表現;


初起形如粟粒,上有白色膿頭,形雖小而根深,腫硬如釘著骨,疼痛劇烈,來勢甚兇,易擴散而走黃。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37#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5 11:52:48 | 只看該作者

疔瘡走黃


疔毒迅速走散內陷,入於血分;


現神識不清等症,局部腫勢漫溢者,稱為「疔瘡走黃」。


多由熱毒熾盛或早期失治,或擠壓碰傷,或過早切開,邪毒擴散所致。


主要表現為瘡頂黑陷,無膿,腫勢散漫,迅速向四周擴散。


伴有寒戰高熱,頭昏痛,煩躁,胸腹脹悶,四肢無力,舌紅絳,苔黃糙,脈洪數或弦滑數;


或伴有噁心嘔吐,舌硬口乾,便秘或腹瀉;


重證可有神昏譫語、痙厥等症狀。


皮膚常見瘀點或瘀斑,或全身發黃,也可因膿毒流注而有「附骨疽」,「肺癰」等併發證,類於敗血症。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38#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5 11:53:15 | 只看該作者

面疔


疔瘡疾患之一。


以其生在面部,故名。


多發於顴、額、頰等處。


由於熱毒蓄結所致。


切忌用指強力擠壓,否則容易變生險證。


參見「疔瘡」條。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39#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5 11:53:47 | 只看該作者

牙疔(穿牙疔)


疔瘡疾患之一。


以疔生在牙齦處,故名。


因其入牙齦,故又稱「穿牙汀」。


是由胃腎二經鬱火成毒所致。


病變可及腮頰部,甚則伴有寒熱等全身症狀。


參見「疔瘡」條。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40#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5 11:54:17 | 只看該作者

人中疔


疔瘡生在人中穴處,故名。


又稱「龍泉疔」。


若疔生於承漿穴的,名「承漿疔」;


生於口角外方的,名「虎鬚疔」,又名「虎漬毒」。


皆由腎和督脈二經火毒上攻所致。


初起小疙瘩,形如豆粒,堅硬腫痛,兼見寒熱等全身症狀,切忌用手擠壓,否則容易發生「疔瘡走黃」。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4 19:48 , Processed in 0.234373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