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傳記●馬士英】 馬士英(西元?
~一六四六年),字瑤草,貴州貴陽人。
萬曆四十七年(一六一九)進士,初授南京戶部主事。
天啟年間,遷郎中,屢遷嚴州、河南、大同知府。
崇禎三年(一六三○),任山西陽和道副使。
五年(一六三二),升宣府巡撫,到任甫一月,檄取公帑數千金,饋贈朝廷權貴,被鎮守太監王坤查覺,案發削職,流寓居南京。
有閹黨逆案九廢之阮大鋮,時亦寓居南京,兩人於萬曆四十四年(一六一六)同中會試,臭味相投,結為莫逆,時相過從。
大學士周延儒,摘後復起,阮大鋮以重金賂延儒,延儒以大鋮在逆案中,名聲太顯,而有難色,大鋮乃求以馬士英為代。
崇禎十五年(一六四二)六月,鳳陽總督高斗光,禦流賊不力,連失五城,詔革職治罪,周延儒乘機為報,力推馬士英,至是得任鳳陽總督。
崇禎十七年(一六四四)三月,流賊李自成陷北京,崇禎帝崩,南京諸大臣,聞變倉卒,紛紛議立新君。
時在南京附近的宗藩,有福王和潞王兩人,福王是神宗的子孫,宗系較近,按序當立,但以應非常之變,機智賢德,則潞王遠在福王之上。
諸大臣以國脈為重,多主立潞王,獨馬士英主立服王,並結總兵高傑、劉澤清等,以實力為後盾,兵部尚書史可法猶豫未決,馬士英已擁兵迎福王至,諸大臣不敢再言,福王之立,士英功也。
福王於崇禎十七年五月三日,就監國位,五月十五日稱帝,以明年為弘光元年,馬士英入閣輔政,並引阮大鋮為其股肱,狼狽為奸。
時流賊四處,清兵且已大舉南下,四面楚歌之際,而士英獨居大柄,竟無一禦敵之籌畫。
史可法督師揚州,其麾下四鎮,以馬阮之影響,均桀驁不馴,大局危如累卵,忽又生左良玉之變。
左良玉是當時駐守武漢,實力最強的鎮將。
有兵八十萬,號稱百萬,前時接受福王監國詔書,原本非常勉強,及見馬阮用事,以清君側為名,起兵東下,聲討馬阮。
馬士英聞變,急以駐守江北之重兵,西調禦敵,時清兵已過黃河南下,御史喬可聘等,堅請無徹江北兵,亟守淮陽,馬士英厲聲叱曰:清兵來,尚可議和,左兵來,我們只有死耳。
江淮既空,清兵下揚州,史可法壯烈殉國,繼陷南京,福王被虜,南京政府瓦解。
馬士英乘隙逃浙江,依其同鄉總兵方國安,清兵追來,馬士英被俘殺。
時在順治三年,即弘光二年。
一說馬士英逃慝臺州山寺為僧,為清兵搜獲,殛死。
(陳嘉言)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36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