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哲學●當代西方哲學】 當代西方哲學(ContemporaryWesternPhilosophy),也就是指西元二十世紀的西方哲學。
在哲學史的分期中,將這一段哲學獨立出來,予以特殊的研究,並不是因為歷史分期中有古代、近代、當代之分,而是基於這一階段的哲學活動,確有不能化歸到近代哲學的特徵與取向。
這也就是說,二十世紀的西方哲學,由於它的特殊的歷史文化背景,無論在思考的進路,方法的操作,關懷的課題,理論的架構上,均有它自身的特色,須予以獨立的看待。
當代西方哲學的特色,我們透過它與近代折哲學的對比,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來說明:一、多元性:二十世紀的哲學運動極為紛歧,並無任何一家學說義理足以籠罩整個時代。
二、方法性:數理邏輯、語言解析、現象學等方法學的建立,充分反映出當代哲學對方法的重視。
三、專技性:二十世紀哲學上的成就,無不是從複雜精密的論證、高度抽象的概念使用中建立起來。
四、具體性:當代哲學愈來愈意識到語言在思考上的影響與地位,並且要求一切解答都能回歸到經驗的層面,拒絕不受規限的思辯。
以上的特性,雖然不是窮盡的、絕對的,但卻極為明顯,而且足以提供我們一些相當可靠的視點,來綜覽二十世紀西方哲學的趨勢。
其次,有關二十世紀西方哲學的主要內容,若以學說為單位,實不勝枚舉,大體言之,可以分為兩種典型,一是繼承以前傳統而有的,另一則是標榜新興的方法與解答的。
前者包括新多瑪斯主義、新康德學派、新黑格爾主義、馬克斯主義;
後者則系統紛歧,較具影響力的是實用主義、現象學、存在主義、分析學派。
但以上列舉多限定在六○年代以前,蓋近二十年的哲學趨勢,局面更為複雜,許多思潮運動方興未艾,諸如詮釋學、批判學派等,故慎重起見,存而不論。
一、新多瑪斯主義:自從一八七九年教宗李奧十三世發表「永遠之父」的通諭之後,多瑪斯哲學在天主教哲學界的地位再度獲得肯定。
梅西耶(D.Mercier,一八五一~一九二六)與馬里旦(J.Maritain,一八八二~一九七三)的先後經營,使天主教哲學不但保有多瑪斯實在論的基本精神,而且汲取近代哲學以來的優點,一度聲勢不弱。
二、新康德學派:早在十九世紀末期,德國思想界已有「回到康德」的呼聲,二十世紀初期,更成為德國思潮的主流,其中以柯亨(H.Cohen,一八四二~一九一八)領導的馬堡學派與文德爾班(W.Windelband,一八四八~一九一五)的巴登學派影響最大。
馬堡學派認為哲學就是對認知與意願的各種條件作邏輯分析,而巴登學派稍有不同,強調實在世界的多樣性,特別是人文科學所關切的世界,必須建基在價值之上,反對馬堡學派泛邏輯主義的傾向。
三、新黑格爾主義:黑格爾的唯心論雖然在十九世紀中期以後,一度受到實證論的壓迫,但二十世紀前後,卻在義大利與英國開花結果。
義大利的克羅齊(B.Croce,一八六六~一九五三),英國的布拉得萊(F.Bradley,一八四六~一九二四)與包桑葵(B.Bosanquet,一八四八~一九二三)各自發展了一套系統哲學。
他們之間的紛歧非常明顯,但卻都強調在絕對者與相對者之間存在著一種張力,而且主張思維在認知上的優先性,以及對整體性的尊重。
四、馬克斯主義:馬克斯在當代思潮的影響並不完全基於學術的理由,它在當前世界的政治情勢,也必須考慮到。
但是本質上,馬克斯主義是一種社會哲學,其所以吸引自由世界的知識分子,也正是因為現代哲學界愈來愈意識到社會在思想學術上,無所不在的廣泛影響。
近二十年來,德國法蘭克福學派以其批判理論在知識社會學方面,提供了許多深入的反省,不容忽視。
五、實用主義:二十世紀西方哲學運動中,最能代表美國文化精神的思潮,是詹姆士(W.James,一八四二~一九一○)與杜威(J.Dewey,一八五九~一九五二)所提倡的實用主義。
這個學說的提出,旨在調和長久以來西方哲學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的對諍,同時在思想與行動之間建立密切的關聯,雖然五○年代以後,不再有人宣稱自己是實用主義者,但其深遠影響,迄今仍貫穿在英美傳統的哲學思考中。
六、現象學:在當代西方哲學的各種潮流中,胡塞爾(E.Husserl)的現象學無異是最受時代矚目的哲學運動,迄今勢力不衰。
它不但影響了存在主義,而且在方法學與知識上,也有重要的洞見與突破。
胡塞爾「回到事物自身」的呼籲,不僅反映了當代哲學的精神要求,其「哲學即嚴密科學」的理想,也值得後人尊重效法。
七、存在主義:第一次歐戰結束之後,存在主義應時興起,成為一時顯學。
德國的海德格(M.Heidegger,一八八九~一九七六)、雅士培(K.Jaspers,一八八三~一九六九)、法國的沙特(Sartre,一九○五~一九八○)、馬塞爾(G.Marcel,一八八九~一九七三),著作極為豐富,而且影響至為廣泛。
他們之間雖然存在著許多歧見,但卻一致地強調人的存在,並確信只有透過人的存在解析,才能恰當地探索困擾西方哲學兩千年的存有學問題。
八、分析哲學:十七世紀以來,經驗主義的傾向就已成為英美哲學的傳統,而二十世紀英美分析哲學的發展,則正是繼承此一傳統精神的進一步成就。
事實上,分析哲學是一個涵蓋性極廣的名稱,從歷史的觀點來看,它涵蓋了羅素與早期維根斯坦的邏輯原子論,奧國維也納學派的邏輯實證論,與牛津學派的日常語言分析運動。
他們之間的共同性,簡言之,即是語言分析方法的強調,與精密論證、維護科學真理的精神。
當代西方哲學,是一個豐收的時代。
在西方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時代像當代哲學一樣,有這麼多的專業哲學家從事思考,而且表現為如此繁富生動的內容。
雖然,二十世紀仍在發展之中,可是面對龐大豐碩的研究成果,我們必須在歷史的分期中,給予當代哲學一席應有的地位,而且寄與特殊的關切。
(袁保新)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34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