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2-12-9 07:50 編輯
【中華百科全書●哲學●聖人】
說文解字釋聖字,謂通也。
尚書洪範篇:「睿作聖。」
傳:「於事無所不通謂之聖。」
白虎通亦由此為聖人立義云:「聖者,通也;道者,聲也。道無所不通,明無所不照,聞聲知情,與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四時合序,鬼神合吉凶。」
蓋聖之與睿與通,乃一義之引伸,惟其睿智,故無所不通。
聖人之具有非常人之睿智,在孔子易傳正最為強調,如文言傳:「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其唯聖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
上引白虎通之言,即取此義。
又繫辭傳:「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
「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
後來中庸之「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
亦由此立義。
與睿同樣重要的,是聖人的德。
德與睿也是密切相關的,惟其睿智,故能明德,正如天地之德與日月之明,乃相因而生。
站在德的一方面言,聖人乃道德修養造乎極致的人,管子內業云:「心全於中,形全於外,不逢天菑,不遇人害,謂之聖人。」
蓋言道德修養之全的人,身心無不得其全,自然遠離天人之菑害。
在中國歷史上,如伏羲氏、神農氏、黃帝、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等,均被尊為聖人,這些古聖都是德配天地,正如中庸之言:「大哉,聖人之道!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于天!」
孟子曾言:「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
(盡心下)從孟子的話中,可知聖人之德不是自封自閉的修德,乃是為人服務,施教化於天下的大德。
換句話說,聖人乃是擴大小我而為同於天地之大我,終至於無我之境,老子即由此立言,曰:「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孔子自述其一生修養歷程,云:「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論語為政)此正是與天地合德之自然境界,故當時人尊孔子為聖人。
雖然,孔子自謙不敢當此美譽,他說:「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
(論語述而)孔子之自謙,正是他所以為聖人的理由。
聖人者,指德之全之人,也是我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理想人格,在中華民族文化中,聖人一辭,有團結人心,指導人生的大作用在。
(高懷民)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34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