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農學●昆蟲形態】 昆蟲體軀分頭、胸、腹三部。
頭部在前,複眼在頭之上方兩側。
單眼有或無,有則如為二個,在複眼內側,如為三個,則鼎於其間上方;
觸角一對,在複眼之間或下方,形狀隨種類及性別而異。
口器在頭部下方或前方,因種類及食性不同,分咀嚼及吸收二式。
咀嚼口器由上唇、大、子、真舌及下唇等五部組成;
大有齒,小及下唇有鬚,左右活動大小,切碎食物而食之。
吸收口器大及小變為四根長針左右內外合成一雙管,平時包於分節之下唇內,上唇為一三角形小片;
取食時曲屈下唇,上下抽動大小,食液自然進入胃內。
胸部分前、中、後胸三節,每節由背板、左右兩側板及腹板等四板組成。
每一胸節之下側,有足一對,每足由基、轉、腿、脛、跗等五節及爪與肉墊等組成,亦因生境及食性不同,而有步行、跳躍、捕捉、掘穴、游泳、?
搭、採花粉等足別而大異其形態。
中、後胸之上側方有翅一對;
翅由翅膜及翅脈組成,為一三角形薄片,赤裸或被美麗鱗粉或毛,但前翅有如甲蟲之變為刀鞘狀之鞘翅,樁象之基部則為角質,而端部仍為膜質之半鞘翅及蝗蟲之變為近乎角質及膜質交織之覆翅;
翅分前緣、外緣、後緣及內緣,角亦分頂角、外緣角、上膞角。
翅脈有前緣、垂前緣、徑;
徑分中、肘、臀等脈,各脈又分一至四分脈,其間又有橫脈連之,構成開、閉翅室,各有適當名稱。
後翅有如蚊、蠅及蚧蟲之變為平均棍。
腹部為體之最後一部,通常由十一節組成,每節由背板及腹板兩板組成,末端為雌雄之生殖器,外露或不外見,形態每種各不同。
昆鱗之前胸、中後胸及每腹節之兩側有氣孔一對,為空氣進出之門戶。
頭、胸、腹三部之骨片及其附屬器和口器、觸角、足、翅、外生殖器等等形態,構造非常複雜,吾人常以之分別種屬,為應用昆蟲學中之一基礎科學,又因昆蟲之大小差異極大,大者可達百餘公分,較哺乳動物中之蝙蝠尤大,肉眼即可分辨之,小者尚不及一公厘,較原生動物尤小,非藉特殊技術及高度顯微設備,不能窺其究竟,確定種名。
(陶家駒)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3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