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政治●直皖戰爭】 直皖兩系是北洋袁世凱的嫡傳,許多將領曾加小站練兵。
辛亥革命,因分領北洋精兵,已成氣候,民國初年,除控制中央軍政外,並分割部分中國。
民國六年八月一月,直系首領馮國璋在北京就任代總統,皖系首領段祺瑞任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兩系衝突尖銳。
民國七年八月,北京新(安福)國會開幕,為段派所包辦。
一批政客為直皖兩系暫時相安,說服馮、段,改推徐世昌為總統,並期望南北和平統一。
徐任總統後,不但南北不能和平,而直皖之爭更表面化,終因吳佩孚自湘撤防北歸,段迫徐免吳第三師師長職。
曹錕褫職留任。
民國九年七月十四日,戰爭遂告爆發。
戰爭爆發前兩系首領所占地盤及附和、聯合勢力如下:直系:曹錕(馮病逝,曹繼統)。
所占地盤:直隸(曹錕)、江蘇(李純)、江西(陳光遠)、湖北(王占元)。
附和勢力:河南(趙倜)、察哈爾(王廷楨)。
聯合勢力:東北三省(張作霖)。
當時盛傳直、蘇、鄂、贛、豫、奉、吉、黑八省同盟。
皖系:段祺瑞。
所占地盤:安徽(倪嗣沖)、浙江及松滬(盧永祥)、福建(李厚基)、湖南(張敬堯、吳光新)。
附和勢力:山東(田中玉)、陝西(陳樹藩)、甘肅(張廣建)。
聯合勢力:山西(閻錫山)。
雖亦有皖、魯、浙、閩、湘、陝、甘、晉,及熱、察、綏十一省區同盟之說,實為虛張聲勢。
且察(王廷楨)、綏(蔡成勳)、寧(馬福祥)後與直軍聯合。
作戰經過:一、各方備戰:(一)七月十日,段祺瑞自任「定國軍」總司令,徐樹錚為副總司令兼參謀長,段芝貴為前敵總指揮,曲同豐(邊防軍第一師師長)、魏宗瀚(第九師師長)、陳文運(邊防軍第三師師長)、劉詢(第十五師師長)等分任各路司令,準備對直用兵。
(二)七月十二日,曹錕、張作霖、李純、王占元、陳光遠、趙倜、蔡成勳、馬福祥等通電討伐安福系。
吳佩孚任討賊軍前敵總司令,及旅長曹、王承斌、閻相文、蕭耀南、彭壽莘等電討段祺瑞。
(三)七月十三日,張作霖通電派張景惠統奉軍第二十七師、二十八師入關定亂,駐天津附近,實則聯直備戰。
二、主戰場:七月十四日,直皖兩軍在西、東兩線接觸。
(一)西線:直軍吳佩孚、蕭耀南、彭壽莘等部,與皖軍段芝貴、劉詢、曲同豐、陳文運等部,在高碑店、固安等地激戰。
皖軍先攻下高碑店,翌日被吳部所敗。
十七日,吳部襲涿州、松林店,大破皖軍。
邊防軍第一師旅長范尚品陣亡,師長曲同豐、第十五師旅長張國溶、齊寶善降直。
邊防軍第三師師長陳文運,被直軍蕭、彭等旅所敗,退守固安,不久潰散。
(二)東線:直軍曹錕等部與皖軍徐樹錚所統西北邊防軍四獨立旅戰於張莊、蔡村、楊村、北倉,直軍敗,得奉軍援助再敗皖軍,收復失地。
七月十九日,京漢、京奉兩線戰爭停止。
三、其他戰事:(一)七月十六日,直系鄂督王占元逮捕皖系長江上游總司令吳光新(時吳發表為湘督),並解散漢口、信陽吳之部隊。
吳原準備自河南進攻直軍,且謀奪湖北。
(二)七月十八日,駐魯皖系邊防軍第二師師長馬良敗直軍第五混成旅旅長商德全,占德州。
七月二十五日,馬部退回濟南。
(三)七月二十二日,直系察哈爾都統王廷楨與西北邊防軍徐樹錚部戰於居庸關,解除西北邊防軍武裝。
戰爭結東,段祺瑞罷職。
徐樹錚、段芝貴等人通緝。
段、徐在日本扶植下,經兩年所編練數萬邊防軍大半覆沒。
安福俱樂部解散,新國會消滅。
曹錕、張作霖所代表的直、奉兩系,代而興起。
(劉鳳翰)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28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