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150|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華百科全書●美術●抽象畫】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2-6 16:36:0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華百科全書●美術●抽象畫

 

抽象畫(AbstractPainting),是一個引起許多爭論的名詞,它的發生年代及創始者,也眾說紛紜,至於如何才稱得上一幅抽象畫,也是不容易界定的。

 

一般說來,每張畫都含抽象意味,因為在二次元的平面上表現三次元的空間,本身就很抽象了。

 

因此,所謂抽象畫,應依畫中的形象及作者的意向,作為判斷之依據較為正確。

 

一幅無主題,無物象,而純粹以色彩、線條來構成的畫面,才稱得上是抽象畫。

 

音樂與建築通常都被認為是抽象藝術,然而從亞里士多德的古典傳統時代起,文學和視覺藝術中,繪畫與雕刻都被認為是「模仿藝術」(ImitativeArts),直至西元十九世紀中葉後,藝術家才有意識或無意識地轉向對繪畫本質的探討,而不再以模仿為目的。

 

為了強調造形或表現的手段,物體本身(Subject)被置於次要的地位了。

 

一般都認為康丁斯基(Kandinsky)是抽象畫的創始者,但抽象藝術發展的軌跡,卻可追溯至十九世紀的「新藝術」(NouveauArts)或更早,甚至有人認為抽象藝術與人類有等長的歷史,原始人在洞窟或樹石,及器皿上的刻畫,都已具備抽象藝術的要素,只是新藝術以後較前人積極和明顯的發展罷了。

 

新藝術中的貝爾德(VandeVelde)及其他畫家們對主題的無認知性,雖然他們的造形可能來自植物的變形;

 

印象派對色彩與光線的分析;

 

後期印象派對內在情感的表現,野獸派對色彩的解放,及裝飾畫之建立;

 

立體派對物體的分解,及以線條為主的重新組合畫面。

 

都使抽象繪畫更向前邁進。

 

然其畫面或多或少都還保有物體的形象,只能稱為「非模仿藝術」(Non-ImitativeArts)。

 

一九○九年,立體畫家已不重視實物的酷肖,而以各人不同的方式自由重新表現。

 

一九一二年在庫普卡(Kupka)、康丁斯基,與德洛涅(Delaunay)的早期作品中,都已顯露了抽象藝術的一切因素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抽象藝術演變成更多樣、更複雜,然究其發展原因可分為二:一、技術與科學飛躍進步,社會經濟急遽繁榮的二十世紀世界,傳統的技法已無法滿足藝術家的需要。

 

二、照相機的發明使具象繪畫日趨沒落。

 

一九一五年以前,世界有三個抽象藝術中心:庫普卡、畢卡比亞(Picabia)、蒙德里安(Mondrian),與德洛涅所在的巴黎,康丁斯基所在的慕尼黑,及拉瑞奧諾夫(Larionov)、岡奇洛瓦(Gontcharova)、馬勒維奇(Malevich),與塔特林所在的莫斯科。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抽象藝術更由歐陸逐漸擴展至全球,成為二十世紀最重要之藝術思潮。

 

(陳世明)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2822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2-25 14:59 , Processed in 0.203121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