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農學●肉牛學】 所謂肉牛,可分廣義與狹義兩種解釋:廣義者,乃泛指所有牛隻,不論其為役用或乳用。
在屠宰後皆可供人類食用;
狹義者,乃指經育種方式育成一種換肉率,及增重速率極高的肉牛品種而言,如Hereford,Angus等。
因此,肉牛事業的經營方式從粗放改為集約,肉牛在家畜中的地位,亦由墾荒者的角色變為真正家畜中的一員,與其他家畜、家禽同樣重要的提供人類高品質的蛋由質食物。
飼養家畜的目的,乃在提供人類高品質的蛋白質食物,亦即是由低品質植物性蛋白,轉變為高品質的動物性蛋白,也就是畜牧學上所稱的換肉率(即體重每增加一公斤所需飼料量)。
在家畜中換肉率最低者為肉牛,也就是說,肉牛為最不經濟的家畜,而其在畜牧界何以仍占一席之地?
因為肉牛有一個特殊的生理結構-瘤胃,可以消化高纖維質飼料,並且可以利用非蛋白氮(即非自然性蛋白質,如尿素、尿酸等)轉變成牛體內之蛋白質,而高纖維質飼料及非蛋白氮,皆非一般單胃動物所能利用。
因此肉牛除能以其他家畜所不能利用的低品質原料為其主要飼料外,尚能供應人類所需的高品質蛋白食物,更在大自然生物鏈中擔負起不可或缺的一環。
肉牛具有利用高纖維質之能力,因此,肉牛飼料應以粗飼料為主,如牧草;
或農作物副產品,如玉米桿、稻桿等。
此外,肉牛對疾病及環境的抵抗力較強,故其管理方式可採粗放管理的放牧方式。
然而由於人口迅速膨脹,人類對食物及居住面積需要迅速增加的結果,使肉牛的飼養管理,由以往的放牧轉變為集約的圈飼管理方式,以節省土地面積。
為求取得更大的利潤,應付日益增加的市場需求,肉牛的增重及換肉率的相對提高,使肉牛事業步入現代化企業的經營,而為當今畜牧業中最具規模的企業之一。
本省由於面積狹小,人口密度居世界之冠,土地價格的昂貴,使肉牛的生產成本增加。
同時可供放牧的面積有限(僅限不適於造林、種植果樹、蔬菜的淺山坡地),故使本省肉牛事業之發展,受到極大限制。
所幸本省尚有相當數量之農作物副產品,如甘蔗尾、稻桿等可資利用。
因此,未來本省肉牛事業之發展,應以山坡地之開發,及農作物副產品之利用為主。
在坡地採用放牧方式飼養種牛,生產架子牛(即斷乳犢牛),在平地農作物副產品數量豐富集中地區,採用集約方式設置肥育牛場,將架子牛肥育出售供市場的需要。
本省肉牛事業如以前述方式進行,再加以政府的適度保護措施(如對進口牛肉設限以防傾銷),則尚可有限度的穩定與成長。
(王震釗)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26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