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工學●汽油引擎】 將燃料與空氣的混合氣在密閉室內燃燒,藉其產生的且大壓力推動活塞而作功。
此即內燃引擎的原理,當所用燃料為汽油時,則被稱為汽油引擎。
汽油與空氣係由化油器作適當比例的混合。
一般汽油引擎都是四行程的鄂圖循環。
所謂四行程就是:活塞從上向下移動,進氣門打開,混合氣被吸入氣缸,稱為進氣行程;
進氣門關閉後,活塞由下向上,將吸入之混合氣壓入燃燒室,謂之壓縮行程;
當火星塞適時在燃燒室內點燃壓縮後之混合氣,產生巨大的推力,作用在活塞頭上,推動活塞向下作功,此謂動力行程;
當排氣門開啟,氣缸內燃燒後的廢氣,即大量排出,餘下的廢氣復因活塞再次上移而排出氣缸之外,此即排氣行程。
由上所述,四行程引擎完成一次循環中,活塞上下移動二次,但僅其中一次為動力行程,產生推力作功。
汽油引擎亦有二行程者,此時每一循環,同樣有進氣、壓縮、爆發及排氣四個步驟,但活塞僅上下一次。
此種引擎結構較簡易,但一般而言,效率較差。
活塞在氣缸內的上下往復運動,經由連桿而使曲軸做迴轉運動;
這個迴轉運動再藉傳動系統之助,產生所需求的動作。
此外,藉一凸輪軸之助,活塞之動作亦使一組推桿將進氣門及排氣門適時的開啟及關閉。
內燃機產出巨大的熱量,其中四分之一用於作功外,尚有四分之三的熱量,必須排出引擎之外,否則引擎將會被累積的高溫損壞。
因此,必須要有完善的冷卻系統,以排出大量的熱,通常多用水冷卻。
氣缸外有一層水套包圍,水在水套內經導管將水送到水箱,水箱的散熱片與空氣接觸而將熱傳出。
為了避免引擎在運轉時,機件相互之間的摩擦與高溫使機件損壞,所以必須要有良好的潤滑系統。
潤滑油通常儲存在引擎體下方的機油池,經機油泵使機油充分在各動作件間實施潤滑。
一具引擎因所需馬力不同而有多個氣缸,這些氣缸的排列有直列立式、V式、水平臥式等。
氣缸數目愈多在低速運轉時愈平穩。
不論排列形式為何,引擎體通常分上下二部分別製造,而以螺椿結合。
上部為氣缸蓋,下部為氣缸體及曲軸箱。
這兩個部分通常由鑄鐵製成,但亦有由鋁合金製成的,取其質輕及散熱性佳。
汽油引擎及其他相關內燃機之發展,為科技工藝發展更上極重要之里程。
近年則因能源價品、環境污染等因素,使其發展方向變為省油及低污染之設計。
(林石甫)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25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