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地學●地殼】 地殼(Crust),是地球固體部分構造最外面的一層,通常以地震波的莫赫不連續面(MohoravicirDiscontinuity)為下界。
構成地殼的主要物質即為堅硬的岩石,其中又以地下岩漿凝結而成的火成岩最多,占地殼總體積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可是,露出地表的岩石卻以沈積岩為主。
在地殼中所發現的化學元素雖有一百多種,但含量達百分之一以上者不過八種:氧、矽、鋁、鐵、鈣、鈉、鉀、鎂。
以重量而言,共占地殼百分之九八.五;
如以容積來看,單單氧的成分就高占了百分之九三.八。
地殼的厚度(即莫赫不連續面的深度)各地不一,尤其在海陸兩處差別甚大,陸地上的地殼厚自二十至六十公里以上,平均計有三十五公里,在海底下的地殼則平均厚度只有五公里。
地殼又可分為上下兩層,上層稱為矽鋁層(Sial),主要由色淺質輕的岩石組成,成分以砂和鋁為主,該層的物理性質和花崗岩相似,所以又稱為花崗岩層。
至於下層稱為矽鎂層,由深色較重的岩石組成,成分以矽和鎂兩元素為主,並含多量的鐵分,該層的物理性質和玄武岩相似,所以又稱為玄武岩層。
大體上,大陸地殼主要由矽鋁層組成,海洋地殼則主要由矽鎂層組成。
若就全地球的體積而言,地殼所占約比例還不到百分之一,比起下方的地函(Mantle)、地核(Core)各層,其密度也最小,只得2.8克/公分3。
(黃朝恩)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19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