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阿拉伯文●阿拉伯文】 阿拉伯語(Arabic)、喜姆雅里語(HimyaRitic)與衣索比亞語屬南系閃語。
腓尼基語與希伯來語構成西系;
阿拉姆(Aramaic)為北系;
而阿卡典語(accadian)即亞述語與巴比倫語為東系;
其中阿拉伯語為閃語中最年輕的一種語文。
阿拉伯語具有閃語共同的特性,它包括三子音字根、語尾變化、少時態與語態。
但其文字形式面甚豐富,可由一系列的母音變化與附加字首和字尾表示出各不同的字義。
南阿拉伯語稱為喜姆雅里語或沙巴語(Sabaean)是葉門的古語。
有許多碑文留存至今日,其最早者可追溯到西元七世紀。
南阿拉伯語字母似乎與腓尼基語和埃及早先的語文有關。
自從伊斯蘭興起後,北阿拉伯語取代了南阿拉伯語而通用於被征服的領土中,它是伊斯蘭的與古蘭經的語文。
阿拉伯語字母有二十八個,它是從阿拉姆語字母改用者。
阿拉伯字母全為子音,母音只是插入在字母上下的符號而已。
阿拉伯字母不僅使用於阿拉伯語,且為其他伊斯蘭國家所借用。
阿拉伯字母是僅次於拉丁字母,廣布流行於世的字母。
阿拉伯語之書寫與口語差別極大,古典語文(書寫)自六世紀時早已存在。
最初此種語體是為作詩而用者,伊斯蘭興起後,古蘭經奠定了阿拉伯語之基礎,並使之標準化。
阿拉伯口語,皆起源於阿拉伯半島北部的部族,在阿拉伯世界日常生活交談都廣泛的使用,但因地而異。
北非、埃及、敘利亞,以及伊拉克各有其自己的口語與方言。
阿拉伯文學一詞不僅與阿拉伯人或阿拉伯國家有關,其範圍包括在過去接受阿拉伯文化之波斯人、土耳其人、猶太人以及印度、中亞等地區的人。
中世紀時,從西班牙到中國,或從蒙古到中非,不少的作家都對此文學有所貢獻。
阿拉伯文學雖非盡是宗教性的,但或多或少由阿拉伯宗教文化所形成。
中世紀阿拉伯文學始於六世紀末。
終於十五世紀初葉。
此時有詩、詞、歷史、地理、科學、醫學、哲學、百科全書、神學、文獻學、法律學等的著作與研究。
蒙昧時期(Jahiliyya)概約以詩為主,最典型者為長詩(Qasida),伊姆拉蓋斯(Imrual-Qays)是伊斯蘭前的大詩人。
此種長詩,阿拉伯族用於褒貶族長、描述動物、抒發情愛,它寫出了沙漠的生命與大自然的美麗與恐怖,這就是英雄與無信仰者的詩。
古蘭經文是真主之語,珍貴與尊嚴,或云其為詩或帶韻的詞,文藻至善至美,是部世界名著。
阿拉伯詞產生於八世紀中葉,依本穆格法(IbuAl-Mugaffa)開了詞作的先河。
後由查喜茲(Al-Jahiz)之巧工,阿拉伯詞遂臻於完美之境。
阿拉伯現代文學興於十九世紀初葉,以翻譯始,後為自傳式的小說而至於小說。
達哈胡生(TahaHusayn)、陶菲克哈奇姆(Tawfiqal-Hakim)、奇布蘭(JibranKhalilJibran)皆其中之佼佼者,一九六○年代的名作家是納吉普麻佛茲(NajibMa?
fz)。
(張日銘)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13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