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傳記●宋應星】 宋應星,約生於明萬曆中葉至清順治初年之間,江西省奉新縣人,出身官宦世家。
於萬曆四十三年(西元一四一九)通過鄉試,得到舉人的功名,從崇禎七年(一六三四)至十七年止,前後歷任分宜縣教諭、汀州推官、亳州知州等官。
儘管他一生的政治生涯並不顯赫,然其學術生命卻炳若日星、震動寰宇。
他的著作,諸如「野議」、「天工開物」、「談天」、「論氣」、「思憐」等書,全刊行於崇禎年間,距離其中舉逾二十年。
我們據以得知,他不僅是一位國史級的大科學家,也是一位偉大的社會學家;
其實更正確地說,應說:基本上他是一位社會學家,科學家乃是附麗於其下的。
因為他是在通盤考慮全社會利益之下,才涉及經濟層面;
而在涉及經濟層面時,才又觸及科技研究的。
從野議一書,我們得知,宋氏特別注意社會榮譽的偽造、社會階級的矛盾,以及社會動亂等社會問題。
於此,由於他的著眼點是全社會利益,所以他才會看出,社會某階層的破產不僅止於該階層的苦難而已,而是整個社會陷於苦難的先聲。
最後,他將這些問題歸咎於科舉制度,喪失操縱階級升降的安全瓣的功能上。
因此。
他大聲疾呼,必須在科舉制度上關閉給特權階級的方便之門,才能有決定性地帶動其他社會問題的解決。
天工開物,是中國科技史上難得一見的傑作偉構,內容遍及:作物栽培及病蟲害、農業機械、水利工程、食品化學、紡織工業、兵器及造船工業、金屬冶煉、陶瓷技術,以及其他手工藝和輕工業等等。
幾幾乎涵蓋了所有社會上的百工技藝不說,更是總結傳統中國時期生產技術的百科全書。
宋氏不以完成一部富裕民生的、實用科學性質的天工開物為已足,更寫了兩本有關理論科學的談天與論氣,企圖以構成物質最基本單位的幾種元素,來說明宇宙萬物的生成和演變。
較之西方近代科學,亦不遑多讓。
至於他的詩集命名為思憐,似乎正足以作為他一生最好的寫照:抱思慮的求學精神,以及悲憫萬物的態度,去觀照宇宙,去對待社會。
(盧建榮)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11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