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中外地志●北非】 北部非洲,面積八百五十二萬五千平方公里,占非洲面積的百分之二十八‧一一,包括埃及、蘇丹、利比亞、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摩洛哥和撒哈拉阿拉伯等國。
人口一億又四百萬,占非洲人口約百分之二十四‧五二。
自然景觀上,它是撒哈拉沙漠的北翼,西北側阿特拉斯山脈,面對地中海,是歐洲阿爾卑斯山脈的延長,屬第三紀形成的幼年山脈。
東側古老堅硬的亞琛基岩,在蘇丹北部露出地表,約占蘇丹面積的一半;
占埃及面積的十分之一,尼羅河谷的大瀑布線,亦為此種基岩出露的結果。
南側為一大片荒涼的撒哈拉沙漠,西自大西洋,東至紅海,面積廣大。
氣候上北側屬夏季乾熱、冬季有雨的地中海型氣候;
南側屬乾燥無雨的沙漠氣候,天空晴朗、日照特多,日、年溫差均大。
本區經濟活動以農、牧為主。
地中海型氣候作物包括:雨季作物如小麥和大麥;
耐早作物如橄欖樹、無花果等;
灌溉作物如葡萄、柑橘、蔬菜和花卉等。
埃及以埃及苜蓿、玉米、小麥、棉花和稻米為主要作物,施行二年三獲制,並採行輪種方式。
沙漠遊牧的阿拉伯人,沒有固定的土地,放牧少數的牛、羊和駱駝,逐水草而移動。
石油和天然氣是沙漠區的主要礦物資源,是世界重要石油產區之一,利比亞和阿爾及利亞產量較多,分居非洲的第二和第三位。
撒哈拉阿拉伯盛產磷酸鈣礦,蘊藏量估計一百億噸,高占世界藏量的百分之二十。
全區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十二人,以都市人口為主,由埃及的開羅、亞歷山大,西經突尼斯、阿爾及爾到摩洛哥的卡薩布蘭加,都是著名的大城,開羅、亞歷山大和卡薩布蘭加,依次為非洲第一、二和三大都市。
(李薰楓)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1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