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英文●美國歷史】 美國為移民所組成的國家,由世界各處移居此地的人民,經過一連串實驗、改革後,結合發展造成此一都市工業化國家。
殖民時代以前的美國(西元一六○七年以前):相傳今日之美國(此刻尚未立國,稱北美洲較妥)最早的居民,是來自亞洲的印地安人(大約距今二萬年前)及愛斯基摩人(大約距今一萬年前)。
首批抵美的白人是維金人(Vikings),大約在距今一千年前乘船抵達北美東岸。
歐洲人真正開始大規模前往美國移民,是在一四九二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後。
殖民時代的美國(一六○七~一七五三):英國最早於一五八五年企圖在今日的美國建立第一個殖民地,但未成功。
一六○七年,約一百位移民抵乞沙比克灣,在維基尼亞的詹姆士鎮(Jamestown)建立了英國在北美洲的第一個永久殖民地,此後一百五十年間,歐洲各國前往美國移民日增。
早期的移民飽受饑寒及印地安人威脅,他們不辭艱苦地開闢農地、修建屋宇,並設法與印地安人維持和好關係。
他們為日後的美國奠定了個人自由及民主政府的基礎。
美國的獨立(一七五四~一七八三):一七○○年代中葉,英國與其北美洲殖民地間的關係日益惡化,英法七年戰爭(一七五四~一七六三)後,英國通過一連串法律,加強對殖民地的稅收及限制居民的自由,引起殖民地人士不滿,他們長久以來已習於自治,不願接受英國干涉。
一七七五年四月十九日,雙方兵戎相見,爆發了戰爭。
一七七六年七月四日,殖民地發表獨立宣言,一七八三年,美洲人士擊敗英國,開始走向燭立國家之途。
建國時期(一七八四~一八一九):獨立革命戰爭結束後,美國仍為一鬆散的邦聯組織,領導革命的俊彥,鑑於國家統一的重要,於一七八七年在費城集會,草擬了美國憲法。
這些知名人士有華盛頓(GeorgeWashington)、麥迪森(JamesMadison)、漢米爾敦(AlexanderHamilton)、法蘭克林(BenjaminFranklin)、傑佛遜(ThomasJefferson)。
一七八九年,第一任總統華盛頓就職,美國於焉誕生。
美國建國後即遭遇到嚴重的財政危機,幸賴財長漢米爾敦的卓見,才化危為安,穩定了美國經濟基礎。
在外交方面,美國亦面臨歐洲列強的干預,喬治‧華盛頓以其睿智眼光,採中立原則,在「不與任何國家締結永久性同盟」政策下,維持與各國和好關係。
一八一二年,美英因權益問題爆發戰爭,此役打破了英國再圖染指美國的野心,也激勵美國人走向團結的新氣象。
戰後,美國開始注意本身發展,並邁入所謂的「擴張時代」。
美國的擴張(一八二○~一八四九):一八○○年代初期,成千上萬的美國居民,向西越過阿帕拉契山脈(AppalachianMountain)進入西部邊疆地區,前往德克薩斯、加里佛尼亞、奧拉岡等地定居。
至本世紀中葉,美國透過外交及戰爭等途徑,將領土延伸至太平洋岸。
依照一七八七年西北土地法令規定,西部人口達到法定標準即可申請加入聯邦,成為一州。
美英之戰結束後,西部加入聯邦日增,美國的政治結構乃發生變化。
一八二八年,代表「平民」(CommonMan)的賈克遜(AndrewJackson)獲選為美國第七任總統,美國邁入全民民主的政治發展途中,社會上出現女權、教育、廢奴等改革運動;
外交上,一八二三年的門羅宣言(MonroeDoctrine),禁止歐洲國家對美國的任何干預行動。
南北內爭時期(一八五○~一八六九):隨著領土的擴張,美國內部對關稅、貨幣、奴隸、土地等問題爭議日劇,其中以南北雙方對奴隸制度存廢的爭執最為激烈,一八四八年,美墨戰爭結束,新土地加入聯邦的方式-以奴隸州或自由州立場,成為紛爭的焦點,南方不惜威脅以退出聯邦方式,保有其維護奴隸制度立場。
一八六一年四月十二日,南北戰爭爆發,戰事曠日持久,雙方犧牲慘重,一八六五年,北方獲勝,奴隸制度廢止,聯邦亦得以確保,但雙方仇恨並未因此化解。
美國的工業化及改革(一八七○~一九一六):內戰以前美國的工業為小規模形態,以手工業為生產之重心,產量有限,市場也很小。
戰後有了急遽轉變,全國性的鐵路網出現,刺激了貨品的生產及流通,新興工業:煤、石油、鐵路、鋼鐵,培育了許多大財團,如卡內基(AndrewCarnegie)、洛克菲勒(JohnD.Rockefeller)、摩根(J.P.Morgan)等。
工業化對美國生活產生重大影響,都市取代了鄉村,成為社會的中心,社會貧富懸殊日趨擴大,少數知識分子懷悲天憫人之心發起進步運動(ProgressiveMovement),要求社會立法,限止托拉斯的企業壟斷,淨化社會上的種種醜聞。
二十世紀初期,美國開始透過擴張主義(Expansionism)、金元外交(DollarDiplomacy)、巨棒外交(BigStickDiplomacy),及道德外交(MoralDiplomacy)等方式,向海外擴張,成為世界強權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及二十年代的美國(一九一七~一九二九):一九一七年以前,美國一直不願介入第一次世界大戰,由於德國的侵略危害到民主國家的生存,威爾遜(WoodrowWilson)總統才動員全民力量赴海外作戰。
大約二百萬美國軍人越洋前往歐洲,為盟軍的勝利付出相當的奉獻。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從恢復正常狀態走向繁榮的二十年代,經濟蓬勃起飛,新興工業產品誕生,美國人執著於物質的成就,瘋狂投資於各種股票,他們沈緬於「孤立主義」夢幻,造成了一九二九年的嚴重經濟危機。
三十年代至六十年代的美國(一九三○~一九五九):一九二九年的經濟不景氣持續達十年之久,在這段期間內,成千上萬的人失業,大半的農人離鄉背井,全國籠罩在一片愁雲慘霧之中,法蘭克林.羅斯福(FranklinRoosevelt)的新政(NewDeal),暫時緩和了危機的惡化。
但不景氣的衝擊波及世界各地,造成歐洲德國、義大利,及亞洲日本軍國主義的出現,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美國於一九四一年參戰,至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為止,一直努力不懈的在奮鬥作戰。
戰後美國又進入一個繁榮的時代,在外交上採用圍堵政策對付共黨活動,在內政上致力創造財富,提高人民生活品質。
六十年代以後的美國(一九六○迄今):六十年代的美國,在外交上,由於冷戰的圍堵政策,逐漸朝「和解」方向發展,艾森豪時代的大衛營高峰會議,沖淡了美、俄兩國的緊張狀態。
經濟上,雖然仍面臨週期性的通貨膨脹及經濟萎縮影響,但仍持續的成長。
科技方面,美國領先世界各國,並致力太空方面的發展。
社會方面的變動較大,黑權運動、學生運動、女權運動,叫囂塵上,急進分子要求擴大參與層面,他們採用各種方式,包括靜坐、示威、暴力等遂其目的。
到了七十年代,這些活動趨平淡,隨著水門醜聞案件的掀起,美國人再度開始審視其傳統的理想及精神,美國在各方面迄仍遭遇許多難題,亦仍力圖克服這些障礙。
美國歷史所展現的,是一種多元主義,一種實驗和改革的精神,它在一種不穩定的狀態下呈穩定性的發展,進步是美國歷史的特色。
(林立樹)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9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