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828|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華百科全書●英文●宗教改革】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2-3 07:43:2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華百科全書●英文●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Reformation),乃指西元十六世紀發生於歐洲的一次宗教上大變動而言。

 

在這次大變動以前,歐洲大部分地區的人民都相信羅馬公教(RomanCatholicChurch),但是自從經過十六世紀宗教改革以後,歐洲就有新舊教之分。

 

我國一般人習慣上稱舊教為天主教,稱新教為基督教。

 

十六世紀宗教改革的發難者是德人馬丁路德(MartinLuther)。

 

他本來是威丁堡大學(UniversityofWittenburg)的神學教授,一五一七年,由於他反對羅馬教宗發賣「赦罪券」(Indulgence),為了一篇包含九十五條論據的文字,而於同年十月間貼在威丁堡教堂門口,這就可算是揭開了宗教改革運動的序幕。

 

馬丁路德發表上述文字以後,最初引起社會人士對於赦罪券有無用處的討論,不久就演進而為宗教改革。

 

贊成馬丁路德主張的人士。

 

就依照馬丁路德的指示,而將當時的教會加以改革,譬如過去教會的傳教士不能結婚,而改革後的傳教士可以結婚;

 

神學理論、禮拜儀式等,都與舊有教會有很大差別。

 

這種新教會後來盛行於德國、丹麥、挪威、瑞典等地。

 

十六世紀宗教改革運動激盪之下,除了產生路德派新教以外,尚有其他新教派別產生出來,其中以加爾文派(Calvinism)最為有名。

 

原來約與馬丁路德從事宗教改革運動的同時,在瑞士境內也有一位叫做茲文利(HuldreichZwingli)的起來從事宗教改革。

 

一五三一年茲文利逝世後,瑞士境內宗教改革的運動就由法人加爾文(JohnCalvin)繼續領導,後來,這一派新教就被人總稱為加爾文派。

 

加爾文派傳往各地有不同的名稱,如傳往蘇格蘭去的稱為「長老會」(PresleyterionChurch),傳至法國去的稱為「休京拉教派」(Huguenots),傳至荷蘭的稱為「改革教會」(ReformedChurch)等。

 

十六世紀,除了上述兩派新教以外,還產生英國國教。

 

英國國教所以產生,與當時英國國王婚姻問題有關。

 

原來,當時英國國王亨利八世擬與髮妻喀德琳(Catherine)離異,而教宗不予批准,他就與教宗反目,將英國教會改稱為(英國國教)(AnglicanChurch),脫離教宗的統屬關係,後來英國國教也成為新教之一。

 

(高亞偉)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845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2-28 11:18 , Processed in 0.078127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