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經濟●外部經濟】 外部經濟(ExternalEconomicsofScale),意指整個產業或廠商?
體規模擴大後,由於廠商規模擴大後,對市場情況與技術的影響(如生產規模的擴大、廠商共同設立研究發展設施等),而降低個別廠商之生產成本。
外部經濟一般分為二類來源:其一為「金錢上的經濟」(PecuniaryEconomics),或在技術條件不變情況下,貨幣支出之節約。
例如整個產業擴大後,對於某特定零件的需求顯著增加,而若生產該零件之廠商因「內部經濟」,其價格降低使其他個別廠商皆受惠。
另一為「技術上的經濟」(TechnologicalEconomics),來自於技術效率的提高,投入物品質以及廠商外在條件的改善等,如產業道路、公共設施,或如農場規模擴大後,共同灌溉系統的建立、共同運銷制度等,皆可以降低個別廠商之生產成本。
故外部經濟在廠商理論裏,會使得廠商的整條長期平均成本曲線向下移,亦即個別廠商在任何產出水準下,長期平均成本皆降低。
易言之,須再重畫一條較低之成本線。
外部經濟與內部經濟相同,倘規模擴大至某程度時,各廠商由於「內部不經濟」,對其他廠商形成「外部不經濟」,且無論是金錢上或技術上。
因此,外部經濟或不經濟,就個別廠商而言,是屬於「外在性效果」(EffectsofExternalities)。
(甘露澤)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6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