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436|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華百科全書●文學●近世中國戲曲史】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2-3 06:48:1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華百科全書●文學●近世中國戲曲史

 

日人青木正兒著中國近世戲曲史,自謂旨在繼述王靜安宋元戲曲史。

 

其所謂近世,蓋指明清兩朝;

 

然其考述,亦不能不始自先秦。

 

先秦由史記樂書孔子與賓牟賈論大武之樂,可知歌舞樂已密切結合;

 

由優孟衣冠、巫覡歌舞,可知已有妝扮,而代言體亦隱然其中。

 

至漢角觝戲,乃集歌舞妝扮雜技為內容,旨在競技,其中東海黃公可視為搬演故事之雜耍,已具戲劇之雛形。

 

東漢至南北朝,為「百戲」之時代,百戲之內容與角觝戲不殊,亦為歌舞妝扮雜技之總名。

 

降及隋唐而有戲弄,典型之代表為踏謠娘與參軍戲,有角色、有歌舞、有管絃,為運用代言體搬演故事之小戲,中國之戲劇至此可以宣告成立。

 

其後宋雜劇,取其廣義則與百戲相同;

 

取其狹義,則為唐戲弄之嫡派子孫。

 

然其形式藝術俱有擴充與演進。

 

在形式上將正雜劇擴充為兩段,又逐漸附加開首之艷段與末尾之散段,使整體成為四段,然此四段各不相屬,則宋雜劇事實上乃一小戲群;

 

在藝術上已注意唱念、科諢、筋斗的工夫。

 

金院本與宋雜劇在本質上沒有分別,只是時代不同,名稱互異而已。

 

中國戲劇在金院本以前,皆屬簡陋的小戲。

 

而小戲一旦汲取了說唱文學豐富的滋養,轉身一變就成為大戲了,其所汲取的滋養,除了故事外,便是樂曲。

 

就主流戲劇而言,樂曲即是南北曲。

 

在宋金對峙之際,由於南北曲的形成而促使南戲北劇大戲的成立。

 

北曲大抵是以金元北地的歌謠為基礎,吸收傳統的詞調和當時流行的北諸宮調、唱賺、纏令以及胡樂而形成;

 

南曲則以南宋的南方歌謠為基礎,吸收傳統的詞調和當時流行的南諸宮調、唱賺、纏令而形成。

 

南北曲由於地氣不同,除了南曲五音階,北曲七音階之異外,王世貞曲藻云:凡曲北字多而調促,促處見筋;

 

南字少而調緩,緩處見眼。

 

北則辭情多而聲情少,南則辭情少而聲情多。

 

北力在絃,南力在板。

 

北宜和歌,南宜獨奏。

 

北氣易粗,南氣易弱。

 

此吾論曲三昧語。

 

南北曲的聲情格調是大不相同的。

 

而在金代進步的院本形式的院么,改進了劇藝,充分結合了北曲,成立了一個新的劇種,為北劇的代表,當時稱作么末,元代廣為盛行,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元雜劇。

 

而同時在江南的溫州一帶,也以地方土戲結合宋雜劇的劇藝,利用形成的南曲而建立了一個新劇種,稱作南曲戲文,簡稱戲文或南戲。

 

南戲北劇在體制上的差別,除了用曲有南北之分外,北劇一本限定四折四套曲,每套一韻到底,全本由末或旦一個角色獨唱;

 

至於南戲,則長短自由,每齣不限一個宮調,移宮換羽亦可以轉韻,各門角色都有唱曲的機會。

 

北劇南戲成立以後,北劇在元代極為盛行,隨著蒙古人的兵力而侵入南方,「統一天下」;

 

南戲則潛伏民間,終元一世而不能和北劇抗衡,明太祖驅逐韃虜,恢復漢唐衣冠,於是北劇轉衰,明初尚有餘勢,萬曆以後,幾成廣陵散。

 

同時南戲亦由潛伏而逐漸興起,嘉靖間已與北劇相當,但也因此而汲取北曲以為滋養,於是而形成傳奇。

 

南戲之聲腔,明初採用北曲的絃索調,後來士大夫崇尚海鹽,又有弋陽、餘姚、崑山等腔並行。

 

嘉靖間,崑山出了一位音樂大師魏良輔,以崑山腔為基礎,融合其他聲腔的長處,創立了水磨調,文學家梁辰魚更編撰浣紗記來助陣,於是水磨調逐漸為士大夫所喜,遂廣被天下,以致傳統的戲劇皆以水磨調的崑山腔歌唱,即崑曲。

 

因此崑曲乃以腔為名,與劇種有別,這一點要分清楚。

 

崑曲風行二百餘年,至清乾隆間而花部亂彈興起。

 

花部是地方戲劇對崑劇的雅部而稱,亂彈是當時集中在北京各競爾能的地方聲腔的總稱,因其不入士大夫之耳,聒噪凌亂,故曰亂彈。

 

到了同光間,亂彈中的皮黃腔脫穎而出,又汲取了崑腔及其他地方聲腔的長處,而形成了所謂皮黃戲,因為它是成立於北京,故稱京戲,民國改北京為北平,又稱平劇;

 

又因為它足以做近代我國戲劇的代表,又稱國劇。

 

從此我國的傳統主流戲劇,由詞曲系的南戲北劇,變而為詩讚系的皮黃戲。

 

在南戲北劇兩個主流戲劇之外,尚有一個旁支的發展,那就是南北戲劇的第二度融合。

 

第一次融合使南戲變為傳奇,第二次融合則主要在體製的長短上力求改進,這就是所謂南雜劇。

 

南雜劇在明正德間見端倪,萬曆以後如雨後春筍,其中有短於四折的,即短劇。

 

短劇清代以後更大力發展,簡短有如宋金之雜劇院本,真正合了物極必反的原理;

 

不過那只是徒具戲劇的形殼,而無戲劇的實質,因為它們只能案頭清供,根本不能演之場上了。

 

就作家和戲作而言,明初五大傳奇荊劉拜殺加上琵琶記,應屬南戲範圍。

 

現存最早的南戲是永樂大典戲文三種,即張協狀元、小孫屠、宦門子弟錯立身。

 

明傳奇名作如湯顯祖還魂記、阮大鋮燕子箋、吳炳情郵記等。

 

清傳奇名作如吳偉業秣陵春、李漁風箏誤、洪昇長生殿、孔尚任桃花扇等。

 

明雜劇如周憲王朱有燉誠齋雜劇、徐渭四聲猿,清雜劇如尤侗西堂樂府、楊潮觀吟風閣雜劇等,皆尚有可觀。

 

(曾永義)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544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9 02:23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