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434|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華百科全書●文學●和聲】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2-3 06:46:0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華百科全書●文學●和聲

 

我國民歌中的和(ㄏㄜˋ)聲,跟西樂中的和(ㄏㄜˊ)聲含義不同。

 

西樂中的和聲,往往在弱音節處插入輪唱,或與主唱者數聲同時進行,造成襯托的效果。

 

或幾部合唱造成聲樂和諧的美感。

 

今有「和聲學」一門專門的學問。

 

我國民歌中的和(ㄏㄜˋ)聲,是起源於你唱我和,使唱者與應聲者打成一片。

 

和聲的使用,是在歌唱時,隨節奏加入一些「羊吾夷」、「伊那何」等無義的聲調,以增加歌唱時的趣味和節奏的強化。

 

在樂府詩稱為和聲,在詩詞稱為散聲,在元曲稱為襯字。

 

樂府詩集卷二十六云:「諸調曲皆有辭、有聲,而大曲又有豔、有趨、有亂。

 

辭者,其歌詩也;

 

聲者,若羊吾夷、伊那何之類也。

 

豔在曲之前,趨與亂在曲之後,亦猶吳聲、西曲前有和,後有送也。」

 

漢樂府詩已有和聲的紀錄,如上留田、有所思中的「上留田」、「妃呼豨」便是。

 

南北朝吳歌西曲中,更是普遍地使用,成為南北朝樂府詩特色之一。

 

如子夜歌、華山畿、丁督護歌、女兒子等,便是因歌謠中的和聲而得名。

 

其後歷代的樂府或民歌中,仍有和聲,如西藏民歌中的「撒里亨巴」便是很好的例證。

 

所以和聲是詩歌中音樂的關鍵所在,歌唱時,加入一些散聲,以增加歌聲的節奏和效果;

 

同時表現出鄉土色彩和地方音樂的特色。

 

(邱燮友)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533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9 02:32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