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哲學●命題】 命題,通常意指:一、一個直述句,二、一個直述句的意義內容。
傳統的邏輯學家把命題定義為用字辭或語句所表達的判斷,也有的哲學家認為,意義相同的語句可以表達相同的命題。
不過這個字眼的用法還是具有歧義性,例如布蘭他諾(F.Brentano)就把命題當作心智行為中的意向對象。
他認為我們的意識行為都指向一個對象:如果我們要聽、要看的話,那一定有聽的對象和看的對象;
如果我們要思考、要相信、要認知或判斷,一定也有思考、相信、認知或判斷的對象。
像「思考」、「相信」、「認知」、「判斷」等這些動詞,就是命題動詞,這些命題動詞所意指的心智行為,就是命題的行為。
這種命題行為包含了主體要素和客體要素,主體要素是指主體的心智,而客體要素是指名詞子句所指稱的複合體,也就是所謂的「命題」。
然而當代的哲學家卻比較喜歡把命題當作語句的意義來討論,例如羅素(B.Russell)曾說過:「命題本身要不是真的,就是假的,真的命題就是一項事實。」
卡納普(R.Carnap)也說過:「語句的外延是一種真假值,而語句的內涵是它所表達的命題。」
可見命題這個字眼的用法相當分歧,因為在一般用法裏,有時也無法確定到底兩個語句是意義上相同,還是邏輯上等同。
(陳正堂)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4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