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俄文●中蘇共爭執】 中蘇共爭執原因複雜,牽涉頗廣。
首先,中蘇共間最初為意識形態之爭。
廣義的意識形態應包括革命目的、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的方式,以及世界革命領導權等等。
就最終目的言,中蘇共間無差異。
惟中共強調暴力革命、無產階級專政;
以亞、非、拉丁美洲為世界革命風暴的主要地區,指這些地區的「民族民主革命,是當代無產階級世界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
主張以世界農村包圍世界城市,藉人民戰爭達成革命目的」。
西元一九六三年九月六日至一九六四年七月十四日,中共連續發表九篇文章,評蘇共中央的公開信(即「九評」),指蘇聯為現代修正主義,使雙方理論鬥爭上升至最高潮。
蘇共則斥中共為教條主義,且指其企圖覬覦世界革命的領導權。
其次是國家利害之爭。
中蘇共關係演變過程中,蘇聯於一九六○年對中共撤援,實施經濟制裁,中共責其將黨的關係擴及到國家關係。
雙方乃有邊界糾紛與領土問題的提出。
一九六三年七月鄧小平率團赴蘇,與蘇共商談改善關係,但告失敗。
一九六六年三月,中共拒派代表團參加蘇共二十三次大會,此後中共大會亦不邀外國共黨參加,中蘇共黨的關係斷絕,國家關係則繼續維持。
一九六九年三月珍寶島事件爆發,中共與蘇聯武裝衝突升高。
十月二十日雙方副部長級邊界談判在北平開始,中共事先(七日)發表聲明,聲言「原則性鬥爭」要長期繼續,但不應妨礙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保持「國家關係」正常化。
且公開聲稱不要求收回自一八五○年代以來,俄國根據歷次不平等條約割佔的一百五十多萬平方公里中國領土,只對俄國違約多佔的三萬三千五百平方公里土地有爭議,但仍可作必要的調整。
惟要求蘇聯承認過去的條約為不平等條約,彼此之間尚有邊界問題存在。
蘇聯則根本否認有領土問題在。
一九七四年四月,鄧小平在聯合國公開宣布「三個世界」理論,以美蘇為第一世界,先進資本主義國家為第二世界,亞非拉開發中國家為第三世界。
要以第三世界為主力,聯合第二世界,孤立第一世界,又分化美蘇,以蘇聯為當前要打擊的頭號敵人。
由於蘇聯不斷增強其遠東地區兵力,並以締結「友好合作條約」方式,在亞洲建立對中共包圍網,中共乃於一九七八年下半將其對外活動重心移至第二世界及美國,以反霸統一戰線對蘇反包圍。
中共於一九八○年四月「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期滿後不再續約,惟以霸權主義口號取代修正主義口號抨擊蘇聯,一則便於拉攏西方,一則便於對蘇有限度緩和。
(尹慶耀)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445 |